第21章 朱砂痕(2/2)
沈砚拿着电话走到窗边,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李萍的资料查过吗?有没有可能是领养的?”
“查过,她的户籍显示是孤儿,二十年前被一对夫妇领养,但登记信息很模糊,没写具体孤儿院。”陆时顿了顿,“我让技术队把名单和李萍的信息比对,应该很快有结果。”
挂了电话,沈砚的目光再次落在沈晴的笔记本上。那被撕毁的“辰”字,显然指的是晨星孤儿院。姐姐当年查到的,很可能就是这些被领养的孩子,以及他们和“井”之间的联系。
他重新翻看那本牛皮日记,希望能找到更多线索。翻到中间某页时,一张折叠的便签掉了出来。展开一看,上面是沈晴潦草的字迹,写着一串电话号码,旁边标注着“王师傅印染”。
这串号码和之前查到的那个王姓作坊老板的联系方式对上了。沈砚立刻试着拨号,听筒里传来的却是“您所拨打的号码已注销”的提示音。
他并不意外,将号码记在手机里,准备让陆时查一下机主的下落。这时,电脑提示收到新邮件,是那个论坛楼主的回复,只有短短一句话:“平安符肚兜上的朱砂印是个‘辰’字,老院长说和孤儿院的名字呼应,能保孩子平安。”
辰字印。沈砚猛地站起身,差点碰倒椅子。红布碎片上如果有朱砂印,那很可能就是这个“辰”字!他立刻拿着证物袋去了化验科,让同事用特殊光源照射碎片。
紫外线灯下,碎片的橙红色逐渐褪去,一个模糊的暗红色印记慢慢显现——虽然只有一角,但能清晰地看到一个“辰”字的右半部分,笔画和沈晴笔记本残页上的“辰”字惊人地相似。
“果然是‘辰’字。”沈砚盯着那个印记,指尖微微颤抖。所有的线索都在指向一个方向:李萍是晨星孤儿院被领养的孩子,她身上的红布碎片来自当年的平安肚兜,而这个“辰”字,就是连接一切的符号。
他回到解剖室时,陆时已经在门口等他,手里拿着一个文件袋。“领养名单比对出来了。”陆时把文件袋递给沈砚,“李萍的原名是陈萍,2014年从晨星孤儿院被领养,是名单上的第二十三个。”
文件袋里是李萍的领养档案,照片上的小女孩梳着羊角辫,脖子上隐约能看到红绳的痕迹。档案最后一页贴着一张小标签,上面用红笔写着一个“辰”字。
“每个被领养的孩子档案上都有这个字。”陆时看着标签,“刘建国的账本里记着,这些孩子被领养后,每年都有人匿名给孤儿院捐款,数额不小,但捐款记录在2016年突然中断了。”
2016年,正是晨星孤儿院停办的前一年。沈砚拿起那张标签,对着光看了看,纸质和沈晴照片里的红绳影子似乎有些关联。“红绳的编织方式,你查了吗?”
“查了,队里老法医说像是民间的平安结,但多了一个交叉结,有点像某种标记。”陆时拿出手机,展示一张照片,“这是我在刘建国抽屉里找到的,一个红绳编的小玩意儿,你看是不是和照片里的一样?”
照片上是个拇指大小的红绳挂件,编法奇特,末端有个小小的“辰”字结,和沈晴照片角落里的影子几乎一致。沈砚的呼吸骤然急促——这个结,他在沈玥那张生日照片里见过,妹妹手腕上的红绳末端,就是这样一个结。
“这是沈晴编的结。”沈砚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玥玥手腕上的红绳,就是这个样子。”
陆时愣住了,随即像是明白了什么:“沈晴当年给沈玥编这种红绳,是不是因为……沈玥也和晨星孤儿院有关?”
这个猜测像一道惊雷,在沈砚脑海里炸开。他一直以为妹妹是普通的意外死亡,可如果沈玥也和孤儿院有关,那她的死就绝非意外。十年前的那场“肺炎并发症”,刘建国那警告的眼神,沈晴的死,沈玥的死,现在的张岚和李萍……所有的一切,都被这个“辰”字串联了起来。
“那个王师傅,必须找到。”沈砚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他一定知道更多关于肚兜和红绳的事。”
陆时点头:“我已经让队里全力追查王师傅的下落。另外,领养名单上的其他孩子,我们也在逐一排查,看看能不能找到和‘井’相关的线索。”
夕阳透过窗户照进解剖室,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沈砚看着桌上的红布碎片、沈晴的笔记本和那张写着“辰”字的标签,突然意识到,他们离真相已经很近了。那个隐藏在黑暗里的名字,那个与“辰”字息息相关的人,或许很快就会浮出水面。
而他不知道的是,此刻在城市的另一端,一个穿着白衬衫的男人正站在窗边,手里把玩着一个红绳编的“辰”字结。他看着手机上发来的消息,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消息是:“他们查到平安肚兜了。”
男人回复:“知道了,让‘井’那边准备好。”
放下手机,他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旧相册。翻开第一页,是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的小男孩穿着红布肚兜,脖子上系着红绳,站在晨星孤儿院的铁门前,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照片右下角,有个模糊的红色印记,是一个清晰的“辰”字。
照片背面,用铅笔写着一个名字: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