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67章 第一根军工级钢管

第67章 第一根军工级钢管(2/2)

目录

一股更精密的技术信息流涌入脑海,关于超高压锅炉管的轧制参数、材料配比、热处理工艺……这些正是国家156个工业援建项目中急需的核心技术。林建军闭上眼,感受着知识与责任在血脉中奔涌,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在朝鲜战场见过太多战友倒在敌人的炮火下,如今,他亲手轧出的钢管能铸成保家卫国的盾牌,这份荣耀远超任何奖励。

下午三点,军工验收组的专家抵达车间。为首的是位佩戴上校军衔的中年人,肩章上的炮弹徽章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他是军械部的王参谋,曾在朝鲜战场指挥过反坦克作战,眼神锐利如鹰,扫过钢管时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

“这是你们生产的样品?”王参谋接过检测报告,眉头微蹙,“壁厚公差0.01毫米?直线度0.3毫米\/米?你们确定这是国产设备轧制的?”

林建军平静地递上原始参数记录:“王参谋可以现场复检,我们全程保留了调试数据。这根钢管采用20io合金材料,经过1120c奥氏体化处理,轧制压力分三段控制,冷却采用水-空交替工艺,确保应力消除。”

王参谋身后的老专家戴上白手套,用专用量具反复检测,每一个数据都记录在案。半小时后,他摘下眼镜,对王参谋点点头:“数据真实可靠,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于我们从东欧进口的同类型号。”

王参谋的眼神终于柔和下来,他走到钢管前,用指关节轻轻敲击管壁,沉闷的“咚咚”声如同战鼓擂动。“好钢!”他转身握住林建军的手,力道大得几乎捏碎骨头,“小伙子,你们为国家立了大功!知道吗?前线的战士们盼这种炮管,盼了整整三年!”

林建军能感受到他掌心的老茧和颤抖的激动,这双手或许曾握紧过反坦克炮的炮闩,在硝烟中守护过阵地。“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我们还能做得更好。”

当天傍晚,厂长刘建国带着厂领导班子亲临车间。看到验收组专家与林建军握手的场景,老厂长眼眶一热,转身对办公室主任喊道:“去食堂!杀两头猪,炖上!今晚全厂加餐,给试制组庆功!”

庆功宴设在车间旁的空地上,没有桌椅,工人们就蹲在地上,捧着搪瓷缸碰杯。刘厂长举着粗瓷碗,声音因激动而沙哑:“同志们!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工人能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无缝钢管!林建军同志带领的团队,用事实证明了——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外国人做不到的,我们照样能做到!”

“好!”三百多名工人齐声呐喊,震得车间的窗户嗡嗡作响。李师傅端着酒碗,走到林建军面前,第一次主动碰杯:“小林,我服了!以前总觉得老规矩不能破,是你让我明白,真正的传承不是守旧,是创新!这碗酒,我敬你!”

林建军连忙举杯回敬:“李师傅,没有您的经验指导,我们走不到今天。这荣誉属于整个团队。”

赵小刚和刘卫国挤过来,手里捧着用红布包着的东西——是他们用边角料为林建军打制的小摆件,一根微型无缝钢管,上面刻着“1954.6.18”,正是今天的日期。“师傅,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刘卫国的脸红得像番茄,“以后我们跟着您,争取造出导弹发射管!”

林建军接过摆件,入手冰凉沉重,仿佛握住了整个团队的赤诚。他想起刚穿越时,原主那本被汗水浸透的学徒手册,短短三年,从废品堆里挣扎求生的学徒,到军工项目的技术核心,这条路的每一步,都印着“奋斗”二字。

【叮!检测到团队凝聚力达到峰值,触发“传承”特效。】

【奖励:“试制小组核心成员忠诚度(满值)”;“特殊合金材料配方(军工级)”;科技报国积分+500。】

深夜的厂区万籁俱寂,只有试制车间还亮着灯。林建军趴在绘图桌上,修改着批量生产的工艺文件,王参谋的话在耳边回响:“下个月,第一批炮管将送往前线试验场,若通过验收,国家会给你们厂下达十万根的订单。”

十万根。这个数字背后,是生产线的扩建、技术的再突破,还有无数个需要攻克的难题。但林建军的心里没有丝毫畏惧,系统空间里的“超高压钢管蓝图”泛着幽蓝的光,像夜航船的灯塔,指引着方向。

刘厂长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件军绿色的工装,上面印着“军工配套先进单位”的字样。“这是给你的。”老厂长的声音带着欣慰,“王参谋刚才跟我说,部里决定把你纳入‘156项重点工程’技术人才库,以后有机会去苏联进修。”

林建军接过工装,布料粗糙却厚重,仿佛承载着千钧责任。他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从反坦克炮管到高压锅炉管,从轧钢厂的车间到国家工业化的广阔舞台,他的战场永远在需要突破的技术前沿。

窗外的月光洒满厂区,照亮了“安全生产”的标语和堆积如山的钢坯。林建军握紧手中的铅笔,在图纸上勾勒出下一根钢管的轮廓,线条坚定如铁,正如这个正在崛起的时代,每一步都踏得扎实而有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