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阎埠贵的“及时示好”(1/2)
初夏的阳光透过四合院的槐树叶,在青砖地上筛下斑驳的光影。阎埠贵蹲在自家门槛上,手里捏着一把油亮的小瓷勺,正小心翼翼地往瓦罐里撒盐。罐子里是刚腌好的芥菜疙瘩,翠绿色的菜帮上挂着细密的盐粒,散发着呛人的咸香——这是他攒了半个月的手艺,也是准备送给林建军的“敲门砖”。
“当家的,你这都腌第三罐了,真要给那姓林的送去?”阎埠贵的老婆从屋里探出头,脸上带着不舍,“咱家细盐本就紧俏,给了他,咱仨小子这个月吃啥?”
“你懂个啥!”阎埠贵瞪了她一眼,声音压得低低的,“这叫投资!你没看贾张氏那下场?撬锁被抓,民警都上门了,现在见了林建军跟老鼠见了猫似的。咱跟他处好关系,不说沾光,至少能保平安。再说了,那小子现在是技术科副科长,军属模范,手里的资源多着呢,换他一个人情,值!”
他用瓷勺敲了敲瓦罐,发出清脆的“咚咚”声,眼里闪烁着精明的光。自从上次林建军当着全院人的面“处理”了贾张氏,阎埠贵就没睡好安稳觉。他连夜翻出家里的账本,把这几年跟林建军的往来一笔笔算清楚:借过一次煤油灯(已还)、换过三斤粗粮票(等价交换)、帮着抄过一次技术资料(得了两尺布票)……还好都是明明白白的“等价交换”,没占过太大便宜,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但“不惹祸”远远不够。阎埠贵太清楚,在这四合院生存,光靠本分不行,还得会“站队”。林建军如今的势头,别说院里的易中海、刘海中,就是街道办的李主任都得给几分面子,跟他搞好关系,以后三个儿子找工作、上学,说不定都能用得上。
“爸,林科长回来了!”二儿子阎解放从胡同口跑进来,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玉米饼,“骑着自行车,车筐里还有个牛皮纸包,好像是书!”
阎埠贵眼睛一亮,像被针扎了似的猛地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盐粒,拎起瓦罐就往中院走,步伐轻快得不像个快五十的人。路过贾张氏家门口时,他故意放慢脚步,用眼角余光瞥见贾张氏正扒着门缝往外看,三角眼瞪得溜圆,嘴里还在嘟囔着什么,八成是又在骂林建军。
“三大爷,忙着呢?”林建军刚把自行车停稳,就看到阎埠贵拎着个瓦罐凑过来,脸上堆着过分热络的笑,像是早就等在这儿了。
“哎,建军下班啦?”阎埠贵把瓦罐往前递了递,瓷罐沿上还沾着两根芥菜缨子,“刚腌好的芥菜,脆生得很,给你尝尝鲜。自家种的,没打农药,干净!”
林建军的目光在瓦罐上顿了顿。他知道阎埠贵的性子,无利不起早,这罐咸菜绝不是白送的。但比起贾张氏的撒泼、易中海的算计,阎埠贵的“示好”至少摆在明面上,带着几分直截了当的投机,反而更容易应对。
“三大爷费心了,多少钱?我给你。”林建军的语气平淡,伸手就要掏钱。
“哎哎,你这就见外了不是!”阎埠贵连忙往后躲,把瓦罐往林建军怀里一塞,“邻里街坊的,送罐咸菜算啥?再说了,你帮解成改作业那回,我还没谢你呢!这叫礼尚往来,应该的!”
他特意加重了“礼尚往来”四个字,眼神里带着点讨好的暗示——上次林建军帮阎解成修改的数学作业,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里念了,这让阎埠贵在邻居面前赚足了面子。
林建军掂了掂瓦罐的分量,不轻,估摸着有三四斤。他知道阎埠贵的算盘:这点咸菜换个人情,说不定以后就能从他这儿换点紧俏的工业券、细粮票,或者在工厂招工上搭句话。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里响起,带着一丝了然:
【检测到人物“阎埠贵”实施“示好”行为,动机:基于对宿主身份(军属模范、技术科副科长)的敬畏,以及对未来潜在利益的期许,试图通过“小额投资”建立良性互动。】
【行为性质:中性偏积极(未涉及损害他人利益)。】
【应对建议:接受示好,同时明确“等价交换”原则,既不疏远,也不纵容,维持可控的互利关系。】
林建军点点头,把瓦罐放在自行车筐里:“那我就不客气了。正好我这儿有本苏联的初中数学练习册,解成要是用得上,就拿去看看。”他转身回屋,很快拿出一本深蓝色封皮的练习册,封面上印着烫金的俄文字样,纸张厚实,是上次苏联专家送的。
阎埠贵的眼睛瞬间亮了,像看到了金子似的,双手接过练习册,翻了两页,里面的例题比国内教材详细得多,还有彩色插图。“哎呀,这可是好东西!解成最近正愁数学跟不上,有这个就不愁了!”他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算盘珠子在心里打得噼啪响——一本苏联练习册换三四斤咸菜,这波稳赚!
“都是邻居,互相帮衬是应该的。”林建军的语气依旧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界限感,“不过三大爷,我这人不爱欠人情,这次你送咸菜,我回赠练习册,两清了。以后要是有啥事,咱们明说,能帮的我尽量帮,不能帮的,也别为难彼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