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86章 无缝钢管技术的军用化

第86章 无缝钢管技术的军用化(1/2)

目录

深秋的晨雾还未散尽,红星轧钢厂的军工保密车间已经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的混合气息。林建军穿着特制的防静电工装,正蹲在精密检测仪器前,目光死死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图——这是最后一根无缝钢管的探伤数据,曲线平稳,没有任何异常波动,意味着这批次产品全部合格,即将接受军方的最终验收。

“林科长,军械部的王参谋到了,还有苏联专家瓦西里教授,已经在会议室等着了。”技术员小张快步走进来,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紧张,手里的文件夹都在微微颤抖。

林建军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指尖拂过冰冷的钢管表面。这根直径120毫米的无缝钢管,管壁厚度误差控制在0.03毫米以内,直线度偏差不超过0.2毫米\/米,是他带领团队熬了四十多个通宵的成果。从钢坯冶炼时的成分控制,到轧制时的压力参数,再到最后的热处理工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也离不开系统“技术推演”功能的精准指导。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里响起,带着实时评估:

【军工验收关键节点:最终质量检测完成,合格率100%,技术指标超越苏联同类产品3%。】

【当前场景:军工保密车间(首次进入),符合“特殊地点签到”条件,是否立即签到?】

“签到。”林建军在意识中回应,目光扫过车间墙上“保密守则”的标语——这里是厂里最高级别的保密区域,墙上的电子钟每小时会同步一次北京时间,墙角的监控探头无声转动,连空气都仿佛比别处更凝重。

【签到成功!获得“炮弹膛线加工精度控制方案”(军工级)。】

【方案解析:包含膛线缠角计算公式、镀铬层厚度均匀性控制、内膛粗糙度优化参数,可使炮弹初速提升5%,射程增加800米,适用于100以上口径反坦克炮。】

一股庞大的信息流涌入脑海,从膛线的螺旋角度设计到精密刀具的磨损补偿,每一个数据都清晰得如同刻在脑海里。林建军心中一震——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能生产炮管钢管,还能攻克炮弹制造的核心技术,向武器生产的更深层次迈进。

会议室里,气氛严肃得近乎凝滞。王参谋穿着笔挺的军装,肩章上的炮兵徽章在灯光下闪着冷光,他手里捏着之前的检测报告,眉头微蹙:“林科长,你们提交的参数显示,钢管内壁粗糙度达到Ra0.8,这比我们从东欧进口的还要高0.2个等级。说实话,我有点怀疑这个数据的真实性。”

坐在他旁边的瓦西里教授推了推眼镜,用生硬的中文补充:“是的,林。理论上,你们的轧机精度达不到这个标准。我看过你们的设备清单,苏联产的250轧机,极限精度是Ra1.0,你们是怎么突破的?”

林建军早有准备,示意小张打开投影仪:“王参谋,瓦西里教授,我们在轧制过程中做了三项改进:第一,采用‘多道次渐进轧制’,每道次变形量控制在15%以内,避免金属晶格撕裂;第二,冷却系统改用‘水雾+空气’交替冷却,使应力分布更均匀;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我们在最后一道工序增加了‘电解抛光’,用0.5A\/d2的电流密度处理30分钟,这是具体的参数记录。”

屏幕上显示出电解抛光的电流曲线和处理前后的对比图,内壁的微小划痕在电解作用下消失无踪,镜面般的光泽清晰可见。瓦西里教授猛地站起来,凑近屏幕,手指在粗糙度数值上点了点:“这个电流密度控制……非常精确!你们是怎么确定30分钟这个时间的?我们的实验室做了五十次实验才找到最佳值!”

“是基于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结合我们的钢管材质(20io)推算出来的。”林建军没有提及系统,只将功劳归于团队的理论研究,“我们还做了十次破坏性试验,截取不同位置的样品,数据偏差都在允许范围内。”

王参谋看着报告上“破坏性试验合格率100%”的字样,紧绷的嘴角终于缓和下来:“林科长,能现场检测一根吗?我们带了便携式粗糙度仪。”

“当然可以。”林建军点头,带领众人走进保密车间。当检测探头接触到钢管内壁时,仪器屏幕上的数字稳定在“0.78Ra”,比报告上的数值还要优异。

“好!好!”王参谋激动地握住林建军的手,力道大得几乎捏碎他的骨头,“我代表前线部队感谢你们!这种精度的炮管,能让我们的反坦克炮有效射程增加500米,在朝鲜战场,这意味着能提前一分钟锁定敌人的坦克!”

瓦西里教授也收起了之前的怀疑,郑重地说:“林,你们的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会向莫斯科写报告,建议将你们的工艺纳入中苏技术交流项目,让更多工厂学习。”

验收通过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全厂。厂长刘建国冲进车间,一把抱住林建军,眼眶通红:“小子,你给咱们厂长脸了!军械部刚才打电话,说这批次500根钢管全部采用,后续还要追加2000根的订单!”

【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