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102章 军工订单的新挑战

第102章 军工订单的新挑战(1/2)

目录

春寒料峭,轧钢厂的炼钢车间却像个巨大的蒸笼,热浪裹挟着钢水的腥气扑面而来。林建军站在试炼炉前,额头上的汗珠刚冒出来就被烤干,手里的“高锰钢履带板检测报告”被热风掀得哗哗作响——报告上的“洛氏硬度值hRc45”像一根刺,扎得他眼睛生疼。

“林科长,这已经是第五次试验了,还是达不到要求。”技术员赵小刚的脸被炉火映得通红,声音里带着疲惫,“军工验收组要求最低hRc50,咱们差了5个点,就算勉强交货,坦克在戈壁滩上跑不了一百公里,履带板就得磨穿。”

林建军没有说话,目光死死盯着炉膛里翻滚的钢水。这是厂里接到的新型坦克履带板订单,要求“高强度、高耐磨”,专供即将列装的“59式坦克”,军方催得紧,月底就是最后期限。可高锰钢的冶炼就像个顽皮的孩子,明明按苏联手册的配方操作(碳1.2%、锰11%),出来的硬度却总差一口气,原因谁也说不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轰鸣的车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检测到“军工订单”技术瓶颈(高锰钢硬度不足),符合“特殊场景签到”触发条件。】

【当前可签到地点: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通过厂际技术交流渠道对接),是否申请临时访问权限?】

林建军的精神一振。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是国内材料学的权威,上个月厂长还说要派技术骨干去交流,只是一直没定下来。他立刻对赵小刚说:“你盯着炉温,我去趟厂长办公室。”

厂长刘建国听完他的请求,眉头紧锁:“去中科院?来回得三天,时间赶得上吗?”

“厂长,这是唯一的办法。”林建军拿出试验记录,“我们试过调整碳含量、延长保温时间,都没用。金属所去年发表过《高锰钢耐磨性能研究》,说不定有我们没掌握的关键工艺。”

刘建国看着他眼里的笃定,最终在申请报告上签了字:“去吧,带足资料,争取把真本事学回来。厂里的事,我给你顶着。”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坐落在北京西郊的科研区,白墙红顶的小楼在绿树间格外显眼。林建军拿着介绍信走进实验室时,正撞见几位研究员围着一块磨损的履带板样品讨论,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是论文的作者——周教授。

“小伙子,你们轧钢厂的样品我们看过了。”周教授推了推眼镜,指着显微镜下的金相照片,“问题不在成分,在冷却速度。你们用的‘水淬’太快,导致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不完全,所以硬度上不去。”

林建军的眼睛瞬间亮了,这正是他们忽略的细节!

【叮!】

【成功签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获得“高锰钢冶炼工艺优化方案”(军工级)。】

【方案核心:1预冷处理:钢水浇铸后先空冷至800c,再水淬,减少内应力;2合金微调:添加0.03%的钒,细化晶粒;3时效处理:200c保温4小时,稳定组织。】

一股信息流涌入脑海,从预冷时间的秒表校准到钒元素的精准称量,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得如同亲眼所见。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引得周教授侧目:“你这记录速度,比我们的研究生还快。”

“周教授,您看这样行不行?”林建军指着笔记本上的方案,“我们回去就按这个试,预冷用红外测温仪监控,保证800c±5c……”

周教授越看越惊讶,最后拍着他的肩膀:“好小子,一点就透!这个方案要是成了,记得给我们发份试验报告,也算咱们产学研结合的成果。”

回到厂里,林建军连夜组织试炼。当钢水浇铸后,他亲自守在冷却区,手里的红外测温仪屏幕上的数字一点点下降:850c、820c、805c……“浇水!”他一声令下,高压水枪立刻喷出细密的水雾,钢坯表面瞬间腾起白色的蒸汽,发出“滋滋”的声响。

【叮!】

【“预冷处理”环节完成,温度控制误差≤3c,符合优化方案标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