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年“大跃进”的苗头(1/2)
早春的轧钢厂,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狂热的气息。厂区主干道两侧的黑板报被刷得通红,“超英赶美”“亩产万斤”的标语像火焰一样跳动,连车间的机器轰鸣声里,都似乎夹杂着口号的节奏。林建军站在“1150轧机”旁,手里的游标卡尺精准地卡在履带板样品上,读数“12.03”——这比图纸要求的“12±0.1”还精确,却被生产组长老张叹了口气:“林科长,现在谁还看这个?二车间都报‘日产百吨’了,咱们才八十吨,厂长在大会上点了名,说要‘解放思想’。”
林建军放下卡尺,眉头拧成了疙瘩。八十吨已是设备的极限负荷,再往上提,只会加速磨损,甚至引发安全事故。“老张,钢是炼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他指着样品断面的金属流线,“这是铬钼合金钢,每一道工序都有标准,少一秒淬火,多一度温度,都会影响强度。咱们是军工车间,出不得半点错。”
老张的脸涨得通红,却还是坚持:“可人家都在放‘卫星’,咱们不跟上,怕……”
“怕什么?”林建军的声音陡然提高,盖过了车间的噪音,“怕完不成指标?我去跟厂长说!质量不达标,就算日产千吨,送到部队也是废品,浪费国家资源!”
他转身走向厂长办公室,身后的工人议论纷纷,有人佩服他的勇气,也有人觉得他“思想保守”,跟不上形势。林建军的脚步却异常坚定——他太清楚“大跃进”的危害了,数据可以虚报,可坦克履带不会说谎,真到了战场上,差0.1的精度,可能就是车毁人亡的代价。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厂长办公室门口响起,带着风险预警:
【检测到“大跃进”思潮对工厂的冲击,触发“技术坚守”事件。宿主面临“政治正确”与“技术真理”的冲突,拒绝虚报指标将承受“保守”指责,妥协则可能导致军工质量隐患。】
【行为动机分析:厂长刘建国的“压力传导”(上级要求)、生产组长的“随波逐流”(怕担责)、工人的“盲从心理”(集体狂热),构成对宿主“技术原则”的三重挑战。】
【应对建议:以“军工验收标准”为盾牌(军方不接受不合格品),联合质检科出具“超负荷生产的质量风险报告”,争取“实事求是”的生产空间,获得厂长“默许支持”。】
林建军深吸一口气,推开了厂长办公室的门。刘建国正对着一堆报表发愁,看到他进来,揉了揉眉心:“建军啊,你来得正好。二车间报的数字……”
“厂长,我刚测了样品,”林建军打断他,递上检测报告,“铬钼合金钢履带板,日产八十吨是极限,再多就保证不了硬度和耐磨性。这是质检科的疲劳测试数据,超过八十吨,断裂风险增加30%。”
他指着报告上的曲线图,“军方要求‘使用寿命≥5000公里’,咱们现在能做到6000公里,要是为了凑数降了标准,不仅砸了厂子的牌子,更是拿战士的命开玩笑。”
刘建国沉默了,手指在报告上轻轻敲击。他何尝不知道虚报的危害,只是上面催得紧,侥幸心理。“你说得对,军工产品不能开玩笑。”他拿起笔,在报告上签了字,“就按八十吨报,出了问题我担着。但你得给我拿出点‘革新’的东西,堵住悠悠众口,比如……能不能把合格率再提一个点?”
“能!”林建军立刻点头,“我正在调试‘在线探伤仪’,能把不合格品筛查率从98%提到99.5%,相当于间接提高了有效产量。”
【叮!】
【“技术坚守”策略初步奏效,获得厂长“默许支持”(不公开反对,默许按实际产能生产)。】
【奖励:“在线探伤仪优化方案”;质检科“技术同盟”关系建立;军工订单的“质量免检”额度提升5%。】
林建军走出办公室时,阳光正好照在厂区的“质量是生命线”标语上,虽然被“大跃进”的红布遮了一半,却依然清晰。他知道,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但至少为技术守住了一块阵地。
消息传回四合院时,正赶上晚饭点。阎埠贵蹲在门口,喝着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玉米粥,听王师傅说林建军“敢跟厂长叫板,不肯虚报产量”,手里的筷子差点掉地上。“这小子……胆子也太大了。”他咂了咂嘴,又说,“不过也只有他敢,手里有真本事,腰杆硬。”
老伴白了他一眼:“跟你有关系?管好你那三亩地的口粮,别让儿子们饿肚子。”
“你懂啥?”阎埠贵敲了敲筷子,“这叫‘艺高人胆大’。你看院里,谁有这底气?傻柱?他能跟食堂主任叫板吗?易大爷?他连贾张氏都管不住。”他扒拉着粥,心里却在盘算——得让儿子们跟林建军多学点实在技术,别跟着瞎起哄。
【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