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高产红薯种的匿名贡献(2/2)
【“匿名捐赠”行为符合“科技报国”宗旨,触发“隐性贡献”机制,获“国家隐性贡献点”100点(可用于兑换“政策倾斜”“信息优先获取”等隐性福利),系统评价:“于无声处见担当,是技术者的最高境界。”】
回家的路上,林建军的脚步轻快了不少。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下来,照在解冻的土地上,泛着湿润的光泽。他知道,这批种子能起多大作用,还要看后续的种植和天气,但至少,他做了能做的事。
苏岚看到他回来,正在给林卫国喂米汤(掺了点红薯粉),小家伙吃得正香,小嘴巴吧唧作响。“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厂里有事?”她递过一碗温水。
“嗯,送了点资料去农机厂。”林建军接过水,没提种子的事——不是信不过苏岚,是怕她无意中说漏嘴,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在这敏感时期,“私藏高产种子”很容易被曲解,匿名是最稳妥的选择。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晚饭时响起,带着家庭氛围的温馨:
【检测到宿主“匿名善举”后心态平和,家庭“幸福指数”提升5%,苏岚“信任度”达99%(未追问种子来源,体现绝对信任),触发“家和万事兴”效应,林卫国“健康指数”小幅提升。】
日子一天天过去,工厂的代食品供应越来越多,红薯叶粉、玉米芯面成了食堂的主食,连技术科的“特殊补助”都从细粮换成了粗粮。林建军每天下班都会去试验田看看,自己种的“救荒1号”已经扦插成活,嫩绿的藤蔓爬得很快,在贫瘠的土地上透着倔强的生机。
半年后的一天,林建军正在车间调试“农机齿轮”,老研究员突然找上门,手里拿着份电报,声音激动得发颤:“林同志!你快看!河南灾区传来的,‘救荒1号’亩产达到2800斤!山东那边也报喜,说这红薯救了至少三个公社的人!”
他把电报递过来,上面的字迹潦草却有力:“‘救荒1号’丰收,解决大问题,恳请告知捐赠者姓名,以便致谢——灾区群众敬上。”
林建军看着电报,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暖烘烘地填满了。他把电报还给老研究员,笑容平静:“我说过,名字不重要。能帮上忙,就好。”
老研究员看着他,眼神里充满敬佩,最终没再追问,只是用力握了握他的手:“好样的!你们轧钢厂,真是藏龙卧虎!”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老研究员离开后响起,带着长远影响的判定:
【“匿名贡献”产生持续效应,灾区“粮食缺口”缩减30%,间接降低全国粮价波动(黑市玉米价格回落至0.8元\/斤),宿主获“隐性声望”提升(在农业系统内部有“神秘技术捐赠者”记录),“国家隐性贡献点”累计至200点。】
林建军没把这事告诉任何人,包括苏岚。他只是在那天晚上,多给林卫国喂了两勺红薯泥,看着儿子满足的笑脸,心里清楚,自己做的一切,不止是为了远方的陌生人,更是为了眼前的家人,为了让这样的笑容能一直延续下去。
四合院的方向传来隐约的争吵声,大概又是贾张氏在闹着要粮。林建军关掉车间的灯,窗外的月光洒在试验田的红薯藤上,像一层薄薄的银霜。他知道,灾情还没结束,困难的日子还很长,但只要每个人都能尽一点力,哪怕是匿名的、微小的,也终能汇成抵挡风雨的力量。
这或许就是系统“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不止是为了自己和家人活得好,更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这片土地和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至于名声和回报,从来都不是他的追求。
夜色渐深,工厂的机器声渐渐平息,只有试验田的红薯藤在晚风里轻轻摇曳,像在诉说一个关于希望的秘密,一个属于匿名捐赠者的、无声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