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工厂的“代食品研发”(1/2)
1960年的夏天,太阳像个烧红的烙铁,烤得轧钢厂的铁皮屋顶都在发烫。车间里的风扇有气无力地转着,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工人们赤着膊,脊梁上的汗珠像小溪似的往下淌,手里的工具却不敢停——农机订单催得紧,耽误了农时,就是大事。
食堂的饭越来越稀了。早上是玉米芯面粥,能照见人影;中午是红薯叶窝窝头,剌得嗓子发疼;晚上更简单,野菜汤里飘着几粒米,喝下去肚子咕咕叫,不到半夜就饿醒。林建军在技术科门口的公告栏上看到,这个月已经有三个工人因为低血糖晕倒在岗位上,其中一个还是经验丰富的老焊工。
“师傅,您看这齿轮精度,总差那么0.02毫米。”赵小刚揉着发昏的脑袋,手里的游标卡尺差点掉在地上,“我早上就喝了半碗粥,现在眼冒金星。”
林建军接过卡尺,果然,读数停在“+0.02”,超出了公差范围。他皱了皱眉,不是因为误差,是因为赵小刚眼底的青黑——这孩子才二十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饿得面黄肌瘦。“先去休息半小时,”他把自己的搪瓷缸递过去,里面是苏岚早上泡的麦乳精(工厂发的特殊补助),“喝点东西垫垫。”
赵小刚受宠若惊,却不敢接:“师傅,您喝吧,您比我们辛苦。”
“让你喝就喝。”林建军把缸子塞进他手里,“身体垮了,技术再好也没用。”他看着车间里有气无力的工人,心里清楚,再不想办法解决“饿肚子”的问题,别说完成军工任务,连基本的生产都难维持。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闷热的空气里响起,界面上的技术方案泛着清凉的光:
【检测到“工厂饥荒”导致生产效率下降30%,触发“代食品研发”紧急任务,奖励“玉米芯淀粉提取技术”(酸碱法,提取率60%)、“人造肉制作工艺”(玉米淀粉+豆粉+少量添加剂,模拟肉类口感),可将工厂代食品热量提升50%。】
【应用价值:1吨玉米芯可提取600斤淀粉,相当于节约500斤粮食,能满足100名工人10天的基本热量需求,显着降低低血糖晕倒概率。】
林建军的眼睛瞬间亮了。玉米芯是工厂食堂的废料,以前都当柴火烧,没想到还能提取淀粉!他立刻找到厂长刘建国,把技术方案拍在桌上:“厂长,我有个法子,能让玉米芯变粮食。”
刘建国看着方案上的“淀粉提取率60%”,眼睛瞪得像铜铃:“建军,你没开玩笑?这要是真能成,你就是咱们厂的大救星!”他当即拍板,“成立‘代食品攻关组’,你当组长,要人给人,要设备给设备,车间的事我让副厂长盯着,你专心搞研发!”
攻关组的临时实验室就设在食堂后面的仓库里,几张旧桌子拼在一起当实验台,烧杯、漏斗都是从医务室借来的,林建军带着赵小刚、李建国两个徒弟,开始没日没夜地试验。
“师傅,碱浓度太高了,淀粉都糊了!”李建国看着烧杯里浑浊的液体,急得直搓手。
林建军调整着滴定管的刻度:“降到5%,温度控制在60c,再试一次。”他记得系统方案里的关键参数,“玉米芯的纤维素结构紧密,碱浓度不够溶不开,太高又会破坏淀粉分子,5%是临界点。”
第三次试验,当白色的淀粉沉淀在烧杯底部时,三个大男人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赵小刚用手指蘸了点淀粉,放进嘴里尝了尝,眼睛亮得像星星:“没怪味!跟玉米淀粉差不多!”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淀粉成功提取时响起:
【“玉米芯淀粉提取”试验成功,提取率达62%(超出预期),触发“生产转化”奖励:“简易淀粉生产线图纸”(用工厂废料改造,日产500斤)、“食品添加剂配比”(提升人造肉口感)。】
生产线很快搭起来了:用旧锅炉改造的蒸煮罐,用钢管焊接的过滤槽,用电机带动的离心机,全是废料利用,没花国家一分钱。当第一袋雪白的淀粉从生产线出来时,围观的工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比过年还热闹。
林建军没停,立刻着手制作“人造肉”:淀粉加豆粉按3:1混合,加少量盐和酱油调味,用模具压成方块,蒸熟后切成片,看着跟红烧肉有点像,虽然没肉香,却带着股豆腥味,比单纯的玉米芯面好吃多了。
“给食堂送100斤,让师傅们尝尝鲜。”林建军擦了擦汗,把第一批人造肉装袋,“告诉他们,这是‘技术科的新产品’,管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