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阎埠贵的“等价交换”底线(1/2)
1961年的春天,风里带着沙尘,刮在人脸上像砂纸擦过。阎埠贵蹲在自家门槛上,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炕上的小儿子阎解放——孩子蜷缩在被窝里,胸口微微凸起,像揣了个小皮球,两条小腿弯成了o型,走路一瘸一拐,这是典型的佝偻病症状,医生说是缺钙缺得太厉害,得喝牛奶才能慢慢调理。
“他爹,真要换啊?”阎大妈的声音带着哭腔,手里攥着个布包,里面是五斤粗粮票,这是全家省了一个月才攒下的,“这可是咱们春耕的口粮,换了牛奶,下个月喝西北风啊?”
“不换?看着解放的腿废了?”阎埠贵的算盘“啪”地拍在腿上,声音又急又哑,“医生说了,再拖下去,这辈子都直不了!五斤粮票换条好腿,值!”他早就打听好了,全厂只有林建军家有牛奶——苏岚是厂医务室的医生,凭“特殊医疗证明”能领每月两斤牛奶,说是给林卫国补钙的,实际上足够两个孩子喝。
可阎埠贵拉不下脸直接去借。他太了解林建军了,那是个把“规则”刻在骨子里的人,去年贾张氏偷鸡被抓,他连情面都不讲,直接让贴认错书。想从他手里拿东西,不付出点代价根本不可能。
【叮!】
林建军正在给林卫国喂牛奶,小家伙用勺子敲着碗边,发出“当当”的声响,喝得满嘴都是白沫。系统的提示音突然响起,带着行为预判的清晰:
【检测到“阎埠贵”因“小儿子佝偻病+缺钙治疗需求”触发“等价交换”行为,其“交换筹码”为5斤粗粮票(家庭储备的15%),目标锁定宿主家的牛奶(苏岚特供),符合其“精打细算、不占便宜”的核心准则。】
【行为本质:灾年生存压力下的“理性选择”,将“子女健康”置于“短期口粮”之上,体现“底线父爱”,与贾张氏的“自私”形成鲜明对比,对四合院“规则秩序”有正向示范作用。】
【应对建议:接受交换(5斤粮票价值与2斤牛奶相当),但明确“下次可用技术知识交换”,引导其向“技术依附”转变,巩固“良性互动”模式。】
林建军刚把最后一口牛奶喂给儿子,就听到院门外传来阎埠贵标志性的咳嗽声,带着刻意的停顿——这是老头的习惯,上门前先出声,免得被说“偷听”。
“建军在家吗?”阎埠贵的声音隔着门板传来,带着不自然的客气。
苏岚擦了擦林卫国的嘴,对丈夫使了个眼色:“怕是为了解放的病来的。”
林建军打开门,果然看到阎埠贵背着个布包,手里还攥着算盘,脸上堆着僵硬的笑:“建军,打扰了,有点事想跟你商量。”他没直接说借牛奶,而是探头往屋里看了看,“卫国喝牛奶呢?这孩子养得真好,白白胖胖的。”
“有事说事。”林建军没让他进门,堵在门口,语气平淡——他知道阎埠贵的性子,绕圈子就是为了“算清楚账”。
阎埠贵的笑容僵了僵,从布包里掏出五斤粮票,递到林建军面前,手指因为用力而发白:“实不相瞒,解放得了佝偻病,医生说要喝牛奶……我知道你家有特供,想跟你换两斤,这五斤粮票,够不够?”他怕林建军嫌少,又补充道,“这是新下来的粗粮票,能换玉米面,比陈粮顶饿。”
林建军看着粮票上的印章,是这个月的新票,确实值这个价。他侧身让阎埠贵进来,对苏岚说:“把牛奶瓶拿来,倒两斤。”
苏岚从柜子里拿出个玻璃奶瓶,里面的牛奶还冒着热气——这是她今天刚领的,用“林卫国缺钙”的证明申请的,每天半斤,攒了四天正好两斤。她倒牛奶时,阎埠贵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瓶口,喉结动得飞快,显然也很久没见过像样的营养品了。
“粮票你拿着。”林建军接过奶瓶,递给阎埠贵,“但有句话说在前头,这次用粮票换,下次要是还需要,你得用技术知识来换——比如你那本《算术大全》,或者你琢磨的‘煤炉省煤法’,都行。”
阎埠贵的眼睛亮了亮,像被点燃的油灯。他没想到林建军会提“技术知识”,这可比粮票划算多了!他那本《算术大全》是旧货市场淘的,早就翻烂了,“煤炉省煤法”更是自己瞎琢磨的,居然能换牛奶?“行!就按你说的办!”他把粮票往林建军手里一塞,抱着奶瓶转身就走,脚步轻快得像年轻了十岁,“下次我把‘省煤法’的图纸带来,保证实用!”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阎埠贵离开时响起,带着交换完成的判定:
【“等价交换”成功,阎埠贵对宿主的“技术敬畏”提升至80%,其“交换优先级”从“粮票”转向“技术知识”,触发“技术资料共享”萌芽(计划整理“算术公式手抄本”)。】
【家庭影响:苏岚对“规则交换”的认同度提升至90%,主动提出“整理家庭藏书,便于下次交换”,林卫国的“营养安全”未受影响(牛奶储备充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