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农机配件的“跨厂协作”(2/2)
阎埠贵摸着壳体光滑的表面,像摸着宝贝:“那我先回去腾地方,就等你这句话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阎埠贵离开后响起:
【“技术辐射”从工厂延伸至农村基层,阎埠贵的“推广意愿”达100%,将成为宿主技术在农村的“天然传声筒”,四合院与工厂、农村的“技术联系”初步建立,形成良性互动闭环。】
月底前,200套齿轮箱壳体如期交付,邻县农机厂的春耕设备顺利组装,厂长特意送来了面锦旗,上面写着“工业支援农业,技术点亮春耕”,挂在轧钢厂的荣誉室最显眼的位置。县工业局的领导也来了,拍着林建军的肩膀说:“你这技术不仅救了急,还闯出了跨厂协作的新路子,以后全县的农机配件加工,优先给你们厂!”
消息传到四合院时,傻柱正在保养他的汽修工具,听说林建军帮邻县解决了春耕难题,难得地多喝了两盅:“我就说林科长是干大事的人,咱跟着学技术,错不了。”他现在能独立修理拖拉机变速箱了,过年时还被评为“汽修能手”,奖金买了块布料,给继女做了件新棉袄。
秦淮茹在生产队领了新分的玉米,是用林建军帮忙加工的农机种出来的,颗粒饱满,比往年的强多了。她抱着玉米往家走,路过林建军家门口时,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没进去——她现在靠自己挣工分,日子虽然清苦,却不用再看别人脸色,这种踏实,比什么都重要。
贾张氏的中风还是没好利索,只能坐在门槛上晒太阳,听邻居说林建军又得了锦旗,嘴里嘟囔着“有啥了不起”,可眼神里的嫉妒藏不住。阎埠贵路过时,故意把刚领到的“技术推广积极分子”奖状晃了晃:“老虔婆,看到没?这就是跟林科长学技术的好处,你要是当初学好点,也不至于现在这样。”气得贾张氏抓起拐杖就扔,却连门槛都没扔过。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夕阳染红厂房时响起,带着阶段总结的厚重:
【“跨厂协作”任务圆满完成,宿主“技术权威”地位从单一工厂扩展至区域工业体系,获“县域技术资源调配权”(隐性),可优先获取农机、化肥等生产资料信息;
?\t家庭层面:苏岚因丈夫的技术贡献,在医务室获得“技术骨干家属”照顾,林卫国的“早期教育资源”(如工厂子弟学校优先入学)得到保障;
?\t四合院层面:各角色均受惠于宿主技术带来的间接效益(粮食增产、农具耐用),对宿主的“认同度”达历史最高,“训禽”进入“无为而治”阶段,冲突风险趋近于零。】
林建军下班回家时,苏岚正在给林卫国讲农机的原理,用筷子和红薯演示齿轮传动,小家伙听得眼睛发亮。“今天厂里发了奖金,我买了点肉,晚上包饺子。”苏岚的脸上带着笑意,“王师傅说,你设计的工装被当成范例,要在全市推广呢。”
林建军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远处的田野里,已经有农机在翻地,灯光像星星一样闪烁。他知道,这只是技术协作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难题等着攻克,但只要守住技术本心,带着身边的人一起进步,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四合院里的灯一盏盏亮起,阎家传来孩子们背诵“农机保养口诀”的声音(阎埠贵从林建军那抄的),傻柱家传来扳手敲击的轻响(他在保养工具),秦淮茹在灶台前忙碌,锅里的玉米粥咕嘟作响,香气飘出老远。
林建军抱起林卫国,小家伙在他怀里咯咯直笑,指着窗外的农机灯光说:“爸爸,那是你造的坦克吗?”
“不是坦克,是种地的机器。”林建军吻了吻儿子的额头,“有了它们,以后就有吃不完的粮食了。”
车间的汽笛声在夜空中响起,悠长而有力,像是在为这个协作共赢的冬天,唱一首充满希望的歌。而林建军知道,他的技术之路,才刚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