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播种机改良的“春播效益”(1/2)
1963年的春天来得格外爽朗,冻土刚化透,田埂上就冒出了嫩黄的草芽。阎埠贵蹲在生产队的晒谷场边,看着那台老掉牙的播种机,眉头拧成了疙瘩——这玩意儿是1958年公社化时添置的,播下的种子稀的稀、密的密,一亩地要多浪费两斤种,还总卡壳,昨天刚坏了三个齿,气得队长摔了烟袋锅。
“三大爷,要不咱还是人工播吧?”旁边的年轻社员扛着锄头,肩膀晒得黝黑,“这破机器还不如手撒得匀,昨儿播的玉米,有半垄没出芽,白瞎了种子。”
“人工播?你知道要多费多少工?”阎埠贵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手指点着地里的垄沟,“咱队里一百二十亩地,靠人撒得雇二十个临时工,一天三斤粗粮,这就是六十斤!够全队人吃三天的!”可他没辙,公社农机站的技术员来看过,说零件配不上,想修也没辙。
老头的心思又飘到了厂外平房——林建军上个月改锅炉省了三吨煤的事早就传开了,听说他连坦克齿轮都能造,改台播种机还不是小菜一碟?上次修锄头、搞绿肥的事让阎埠贵摸清了路数,林建军不喜欢白占便宜,得拿点实在东西换。他摸了摸怀里的牛皮纸包,里面是他托人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五十年代农机图谱》,里面有一页专门画着播种机的构造,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叮!】
林建军正在调试“精密播种器”的样品,这是用报废的步枪零件改的,能控制每穴下种2-3粒,误差不超过1粒。系统的提示音突然响起,带着技术分析的清晰:
【检测到“春耕播种效率低下”导致的种子浪费(全国约15%种子因播种不均损耗),触发“农机改良”任务,奖励“条播机排种器优化方案”:
?\t核心改进:将传统勺式排种改为“星轮式”,轮齿间距可调(适应玉米、大豆等不同作物),配合弹簧压种装置,确保每穴下种量一致;
?\t附加设计:加装覆土镇压轮,播种后即时镇压,减少种子外露,出苗率提升至90%(传统播种机仅70%);
?\t材料利用:可用废旧齿轮和钢板改造,成本仅为新机器的1\/5,适合农村条件。】
【应用价值:该技术可使每亩地节省种子1.5斤,按全国耕地面积计算,相当于每年增产15亿斤粮食,系统判定“国家隐性贡献点”+60。】
林建军刚把播种器的星轮调整好,就听到院门外熟悉的咳嗽声,比上次来借锅炉图纸时更急切些。“建军在家吗?”阎埠贵的声音隔着门板飘进来,带着点小心翼翼,“有件……农具上的事想请教,带了本老书,你或许用得上。”
苏岚正在给窗台上的向日葵浇水,幼苗刚抽出两片真叶,嫩得像翡翠。“三大爷这是又遇上难题了,”她回头对丈夫笑了笑,“听说是生产队的播种机坏了,急着春播呢。”
林建军打开门,阎埠贵立刻把牛皮纸包递过来,脸上堆着笑,眼睛却直往工作台上瞟,看到那个精巧的星轮排种器,喉结动了动:“建军,耽误你干活了?我这不是……春耕大忙嘛,队里的播种机坏了,撒种不匀,浪费得厉害,你看这……”
他翻开图谱,指着其中一页:“你看这上面的排种器,说是能调下种量,就是看不懂咋弄。我想问问,这老机器还有救不?要是能改好,队里给你记三十个工分!”
林建军接过图谱,翻到排种器那页,上面的勺式设计确实落后,难怪下种不均。他拿起桌上的星轮样品:“能改。把排种器换成这个星轮式的,再加个镇压轮,保准比新机器还好用。这书不错,就用它换技术,怎么样?”
阎埠贵的算盘“啪”地合上,手都快抖了——三十个工分换一台好用的播种机,这买卖血赚!他连忙点头:“行!就按你说的办!我这就叫人把机器拆了送过来,零件不够咱队里有铁匠炉,能打!”
三天后,生产队的播种机被拆成零件运到了厂外平房。林建军带着赵小刚和李建国,用氧焊切割废旧齿轮做星轮,把汽车钢板压成镇压轮,阎埠贵则蹲在旁边给铁匠炉递图纸,忙得满头大汗。“星轮齿距调两厘米,播玉米正好,”林建军拿着卡尺测量,“弹簧力度要够,不然卡不住种子,又会漏播。”
傍晚试机时,全队的干部都来了,围着改好的播种机,眼睛瞪得像铜铃。只见机器驶过,种子均匀地落在垄沟里,覆土平整,每穴不多不少正好三粒。队长抓着一把土,激动得直哆嗦:“神了!真是神了!林科长,你这手艺能顶半个农科所!”
【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