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175章 冬储的“防线巩固”

第175章 冬储的“防线巩固”(2/2)

目录

“手艺不错,”林建军接过纸包,闻到股酱香,“听说你最近在学汽车电路?”

“嗯,想考个电工证,”傻柱挠挠头,“厂里新来了批解放牌,电路老出问题,我想琢磨琢磨。”他从兜里掏出个笔记本,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电路图,“这是我画的草图,您有空帮我看看?”

林建军翻了两页,在几个接点处画了圈:“这里得加个保险管,不然容易烧线圈。下次来,我给你找本《汽车电路维修手册》。”

傻柱的眼睛亮了,连声道谢,脚步轻快地往家走——他现在总算明白,靠手艺挣来的尊重,比啥都踏实。

秦淮茹在院里劈柴,斧头起落间,木柴裂成整齐的小块。棒梗蹲在旁边,帮着把碎柴捡进筐里,小脸冻得通红,却没像往年那样哭着要吃的。“妈,今天能喝玉米粥吗?”孩子的声音带着期盼。

“能,”秦淮茹擦了擦汗,斧头顿了顿,“下午去供销社换两斤玉米面,给你煮带碴的。”她现在在生产队负责喂牲口,每月能多领三斤饲料粮,虽然累,却不用再看任何人脸色。路过林建军家门口时,她低着头快步走过,木柴筐在雪地上留下浅浅的辙——那道无形的防线,她再没勇气触碰。

贾张氏的房门关得严实,偶尔传来咳嗽声。秦淮茹每天端过去一碗野菜粥,却从不进门,放下就走。老太太的脾气收敛了许多,或许是上次“饿晕碰瓷”被揭穿后没了底气,或许是看着院里人各有各的活法,终于明白撒泼耍赖换不来粮食。雪地里,只有她门口那片地没扫,脚印稀稀拉拉的,像被遗忘的角落。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暮色四合时响起,带着阶段总结的厚重:

【“冬储防线”全面巩固,标志“灾年生存”阶段圆满结束:

?\t家庭层面:林建军一家实现“温饱有余”,林卫国的身高、体重均超同龄儿童标准,苏岚在医务室获评“技术骨干”,家庭抗风险能力达历史最高;

?\t四合院层面:“训禽”成效显着——傻柱完成“自我觉醒”,秦淮茹实现“自力更生”,阎埠贵坚守“等价交换”,贾张氏彻底“丧失干扰能力”,易中海卧病在床(街道定期探望),群体冲突降至冰点;

?\t社会层面:林建军的“代食品技术”“农机改良方案”在区域推广,隐性声望积累至“县域技术权威”,为“技术深耕”阶段的军工突破埋下伏笔;

?\t系统预判:1964年起,政治氛围将逐渐紧张,“三线建设”信号初显,建议宿主“低调深耕技术,强化信息隔离”。】

晚饭时,林建军家的炕桌上摆着玉米碴粥、腌白菜,还有一小碟腊鱼。林卫国用小勺舀着粥,嘴里念叨着“爸爸的地窖有好多粮食”。苏岚给丈夫碗里夹了块鱼:“今天街道李主任来登记冬储情况,说咱厂外平房这片,就咱家的储备最扎实,让大家向你学习呢。”

“别声张,”林建军喝了口粥,“闷声过日子最稳妥。”他看着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把四合院的屋顶盖得严严实实,像一层厚厚的保护层。

车间的方向传来夜班的汽笛声,在寂静的雪夜里格外清晰。林建军知道,这场雪不仅盖住了大地,也暂时掩盖了四合院里的恩怨是非。灾年的艰难已经过去,但新的挑战正在酝酿——三线建设的动员令已经贴在厂门口,军工订单的图纸堆在办公桌的角落,未来的路,需要更坚实的技术防线。

地窖里的监测仪指示灯幽幽亮着,像一双警惕的眼睛,守护着一家人的安稳。林建军摸了摸口袋里的“长期储粮品质监测仪”说明书,上面的参数精密而可靠,就像他为家人筑起的防线,看似平静,却坚不可摧。

四合院里的灯一盏盏熄了,只有雪落的声音,轻柔而持续。林建军知道,这只是漫长冬夜里的一个安稳片段,明天太阳升起,他还要继续打磨技术,加固防线,在时代的风雪里,护着家人,守着本心,稳稳地走向下一个春天。而这灾年里筑起的每一寸防线,都将成为未来风雨中,最坚实的依靠。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