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三线建设的“秘密任务(2/2)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建军几乎泡在了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里。攻关小组的成员都是各厂的尖子,但一开始对这个年轻的“07号”并不信服。老王师傅是经验丰富的装配工,看着林建军画的涡流室图纸,忍不住摇头:“这缩口角度太刁钻,车刀容易崩,我看悬。”
林建军没反驳,只是拿起一块报废的缸体:“王师傅,您按这个角度试试,用钨钴合金刀,转速调低三成。”他记得系统提示过“加工参数适配方案”。
老王将信将疑地去了车间,两个小时后,拿着加工好的样品回来,脸色通红:“成了!表面粗糙度达到Ra1.6,比图纸要求还高!”
信任一旦建立,效率就提了上来。林建军把优化方案拆解成三十多个小步骤,每天在黑板上更新进度:“涡流室铸件合格率70%,明天争取到80%”“喷油嘴试验台改造完成,下午开始测试”“配气相位调整方案已提交热处理车间”。
山区的夜晚格外冷,帐篷里没有暖气,林建军裹着军大衣画图,铅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系统的“技术推演”功能帮了大忙——每次调整参数前,他都会先在虚拟环境里测试,避免了大量浪费。有一次,推演显示“气门弹簧强度不足”,他们及时更换了材料,否则装配时很可能出现断裂事故。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深夜响起,带着进度提醒:
【“发动机优化”项目进度:85%,关键部件合格率提升至92%,预计3天后可进行整机测试。】
【检测到宿主连续高强度工作48小时,奖励“疲劳缓解剂”(简易配方:柴胡+黄芪+蜂蜜,可快速恢复精力)。】
林建军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把配方抄给医务室,让他们帮忙熬制。他知道,这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磨砺。
测试那天,所有人都挤在临时试车场。改装后的发动机被装在一辆军绿色卡车上,张厂长亲自坐进驾驶室,林建军拿着笔记本站在旁边记录数据。
“启动!”
发动机的轰鸣声比原来低沉了许多,没有了之前的杂音。卡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爬上海拔1800米的测试点,油耗仪上的数字稳定在23.8升\/百公里。
“成功了!”老王师傅第一个欢呼起来,眼里闪着泪光。
张厂长从车上跳下来,紧紧握住林建军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07号,你立大功了!这台车,能顶得上一个加强连!”
三天后,第一批二十台优化后的发动机被装上军用卡车,披着伪装网运往边境。指挥部的表彰令也跟着下来了:“技术员07号,在发动机国产化项目中表现突出,记三等功一次,奖励人民币300元,准予探亲三天。”
林建军拿着表彰令,站在山坡上望着远处的群山。风里带着松针的清香,他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苏岚寄来的信,上面画着卫国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的“爸爸加油”。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风声中响起,带着淡淡的温情:
【“三线建设”阶段性任务完成,获“国防贡献”积分+500,解锁“高原装备适应性”技术树分支。】
【检测到宿主思念家人,奖励“家庭通讯加密技巧”(可在信件中隐藏简单信息)。】
林建军笑了笑,拿出笔在信的空白处写下:“山区很好,勿念。技术攻关顺利,如你所料,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他和苏岚约定的暗语,意思是“一切安全,任务完成,我很好”。
夜晚的工地亮起了灯火,帐篷里传来此起彼伏的鼾声和梦话。林建军躺在铺着稻草的床铺上,手里摩挲着那块三等功奖章,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三线建设的路还很长,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还有很多,但他有信心——就像这山里的松树,扎下根去,总能迎着风雪生长。
他不知道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合院,苏岚正把他的表彰令小心地夹在相册里,对着卫国说:“爸爸在做很重要的事,我们要等他回来。”窗外,许大茂鬼鬼祟祟的身影一闪而过,眼里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和阴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