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197章 系统奖励“失落技术手稿”

第197章 系统奖励“失落技术手稿”(1/2)

目录

1965年冬,四川三线工厂的山坳里积起了薄薄一层雪。林建军裹紧军大衣,踩着没脚踝的积雪往厂区深处走,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用铅笔写着“图书馆封存区,管理员老周”。这是张厂长昨天给他的条子,说里面有批1950年代的旧技术资料,或许对发动机升级有帮助。

三线工厂的图书馆其实就是栋废弃的土坯房,墙皮剥落,窗棂上糊着发黄的纸,门口挂着把生锈的铁锁。管理员老周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穿着件洗得发白的干部服,正蹲在屋檐下用破布擦一个旧铜壶。“是林技术员吧?”他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亮光,“张厂长跟我说了,跟我来。”

推开门,一股混合着霉味和旧纸张的气息扑面而来。屋里没生炉子,冷得像冰窖,书架沿着土墙排开,上面堆满了用麻绳捆着的旧书,不少书脊都已经朽坏,露出里面泛黄的纸页。老周从墙角拖出个木梯,指了指最高一层的角落:“封存区的书都在那儿,解放初期从各地调来的,好多年没人动过了,你自己找找看,小心点,别弄散了。”

林建军爬上木梯,指尖划过积着厚灰的书脊。大多是些工业年鉴和机床手册,封面印着模糊的俄文或德文,纸张脆得像枯叶,稍一用力就可能碎裂。他在寻找与计算机相关的资料——前阵子调试发动机电子点火系统时,他发现现有计算工具精度不足,亟需更先进的算法支持,心里总惦记着能找到些早期理论资料。

【叮!】

系统的提示音突然在寂静的屋里响起,打破了只有灰尘飘落的安静:

【检测到特殊环境“三线工厂图书馆(封存区)”,符合“历史技术遗迹”特征,触发特殊签到。】

【签到成功!获得“1950年代计算机研发手稿(未公开)”一份。】

【手稿内容:包含早期电子管计算机逻辑电路设计、二进制运算算法草案、数据存储介质实验记录,共127页,为我国1956年“104计算机”研发初期的未公开资料,因技术路线调整被封存。】

【价值评估:填补早期计算机发展关键节点技术空白,对后续微型计算机研发具有奠基作用。】

林建军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他顺着系统指引的方向伸手去够,指尖触到一捆用蓝布包裹的册子,布面已经褪色发脆,上面用毛笔写着“计算技术资料(内部)”。他小心翼翼地把册子抱下来,躲到角落的旧书桌旁,借着从窗缝透进来的微光翻开——泛黄的稿纸上满是工整的钢笔字,间或穿插着手绘的电路图,线条清晰,标注详尽,甚至还有几页用红笔修改的批注,墨迹已经发黑。

“这可是好东西啊。”老周不知什么时候凑了过来,看着手稿眼里放光,“当年我在中科院资料室打杂,听说过这茬,说是搞计算机的前辈们熬了多少个通宵才弄出来的,后来换了新方案,这些就都封存了……没想到在这儿能见到。”

林建军的手指抚过“二进制逻辑门设计”那一页,心脏砰砰直跳。这手稿里的算法虽然原始,却包含着计算机最核心的逻辑原理,尤其是“串行数据传输”的构想,比他见过的公开资料早了整整三年。在这个连计算器都稀罕的年代,这份手稿简直是无价之宝。

“能借我看几天吗?”林建军抬头问,声音抑制不住地发紧。

老周犹豫了一下,指了指墙上的“保密守则”:“按规定,封存资料不能带出图书馆……不过你要是想看,就在这儿看,我给你守着门。”他顿了顿,压低声音,“这些东西啊,放着也是烂掉,能被懂行的人看上,也算没白瞎。”

接下来的三天,林建军每天一早就扎进图书馆。他没告诉任何人,包括张厂长,只说在研究旧机床资料。白天,他把关键内容记在脑子里,晚上回到帐篷,就着煤油灯的微光偷偷抄录。军用笔记本的纸页光滑,钢笔尖划过发出沙沙的轻响,他抄得极慢,连批注的笔迹都尽量模仿,生怕漏掉一个符号。

“小林,你这几天咋跟丢了魂似的?”同帐篷的老王师傅看着他眼底的青黑,递过来个烤红薯,“发动机调试都结束了,还不歇歇?”

林建军接过红薯,用军大衣裹着暖手:“看了点旧资料,觉得挺有意思,想多琢磨琢磨。”他不敢说实话——这手稿的价值太大,在这个敏感时期,张扬只会惹来麻烦。系统早就提示过“技术保密等级:最高”,意味着一旦暴露,不仅手稿可能被收走,他自己都可能被调查。

抄到第七天,还差最后几页时,图书馆突然来了群穿中山装的人,说是“上级派来核查技术资料”。老周慌了神,拉着林建军往地窖里躲:“快进去!那批人眼睛尖得很,看见你抄东西准要问东问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