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系统奖励“核潜艇降噪技术”(2/2)
林建军的手心也在冒汗,不是累的,是抑制不住的激动。他知道,这18分贝的降低,意味着潜艇在深海多了一份生存的底气,意味着无数海军将士的生命多了一层保障。
【叮!】
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带着明确的肯定:【“仿生学降噪方案”验证成功,显着提升核潜艇隐蔽性。奖励“核潜艇降噪技术全案”:包含动力系统隔振设计、舱室声学材料配比、流体噪声数值模拟公式。】
林建军的意识里浮现出更完整的技术体系:用橡胶-金属复合垫隔离主机振动,像给机器安上“弹簧床”;舱室墙壁采用多孔陶瓷与玻璃棉复合结构,能吸收特定频段噪音;甚至还有一套简化的数值公式,能快速计算不同航速下的噪音值——这些知识足以支撑整个潜艇的降噪优化,远超单一螺旋桨的改进。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借着测试间隙飞快记录。本子封面印着“工业学大庆”,里面却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草图,锯齿状螺旋桨的参数被他用红笔圈出,旁边标注着“参考海豚齿列间距”。这是他的习惯,再好的记忆也不如落在纸上,更何况这些技术,将来或许能教给林卫国——那个对机械充满好奇的小子,总爱问“爸爸,潜艇在水里怎么不被发现”。
测试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到北京。三天后,研究所收到军委的嘉奖令,虽然没点名,但“某关键部件降噪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表述,让全所人员都红了眼眶。王教授特意把林建军拉到一边,塞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这是所里的一点心意,算不上奖励,是弟兄们的敬意。”
打开一看,里面是块军用手表,表盘上印着锚链图案,还有一本烫金的《舰船工程手册》,扉页上写着“赠给最懂水的人”。林建军知道,这比任何奖状都珍贵——在保密项目里,这种“心照不宣”的认可,是对技术人员最高的褒奖。
离开研究所那天,王教授送他到门口,望着远处的军港:“林工,以后有啥想法,随时来电话。这潜艇降噪,路还长着呢。”
林建军点点头,把牛皮纸包小心地放进工具包。海风掀起他的衣角,带着咸湿的气息,像是在为他送行。他知道,自己只是解决了一个小环节,核潜艇的降噪是个系统工程,但这一步,终究是迈出去了。
回到轧钢厂的那天,正好赶上厂里发降温福利——每人两斤绿豆。林建军把绿豆递给苏岚,趁她去厨房熬汤的功夫,悄悄把那本《舰船工程手册》藏进了安全屋的墙壁夹层,和之前的计算机手稿、卫星轨道资料放在一起。
“爸,你这几天去哪儿了?”林卫国凑过来,手里拿着个自制的小螺旋桨模型,“我照着书做了个五叶桨,放水里转的时候总打转。”
林建军接过模型,指着叶片说:“你看,叶片不对称,水流推力就偏了。下次试试七叶,再把叶梢削出点弧度,像这样……”他拿起铅笔,在模型上画出微小的扭曲角度,“记住,水里的东西,得跟水流‘商量着来’,不能硬来。”
林卫国似懂非懂地点头,拿着模型跑去院子里试验。苏岚端着绿豆汤出来,看着父子俩的背影,笑着说:“又教孩子摆弄这些?当心被人说‘不务正业’。”
“没事。”林建军喝了口绿豆汤,清凉的甜意漫过喉咙,“这些东西,现在看着没用,将来说不定能派上大用场。”他望着窗外湛蓝的天,想起军工研究所那片海——国家的盾牌,总得有人一锤一凿地锻造,哪怕藏在幕后,哪怕无人知晓。
系统空间里,“核潜艇降噪技术全案”的资料泛着幽蓝的光,像深海里的星光。林建军知道,这份奖励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从轧钢厂的机床到深海里的潜艇,技术的火种从来不分领域,只要有人守护、有人传承,就总能在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改变时代的力量。
傍晚的霞光染红了天际,林建军坐在灯下,翻开那个记满螺旋桨参数的笔记本,在扉页写下一行字:“水无声,因其顺势;器至精,在于知微。”这是他对这次军工之行的总结,也是对自己技术之路的注解——真正的精密,从来不是对抗自然,而是读懂自然,然后,与之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