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279章 技术科的“人才储备”

第279章 技术科的“人才储备”(1/2)

目录

1974年的春节刚过,轧钢厂技术科的会议室里就坐满了人。二十多个年轻工人挤在长条木桌旁,手里都捧着崭新的笔记本,眼神里带着兴奋和紧张——这是林建军主导的“青年技术培训班”第一次开课,连厂长都特意过来讲了话,足见厂里对这事的重视。

林建军站在黑板前,手里捏着半截粉笔,看着底下这些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想起了三年前刚调回技术科的自己。那时车间里的设备积弊重重,懂技术的老工人要么退休,要么被下放,年轻人大多只会按规程操作,遇到故障就手忙脚乱。他当时就想,得赶紧培养接班人,不然这些宝贝设备早晚得被折腾坏。

“今天咱们不讲大道理,就说一个事——”林建军在黑板上写下“公差”两个字,粉笔末簌簌落在他的工装上,“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加工零件要有公差?”

底下立刻有人举手。是维修组的小马,以前是造反派宣传员,现在整天抱着技术书啃。“林主任,我知道!因为机器不可能做到绝对精准,留公差就是给误差留点余地!”

“不全对。”林建军笑着摇头,拿起一根粉笔在指间转了转,“更重要的是,不同零件的公差要求不一样。比如拖拉机的齿轮,差0.1毫米没事;但咱们军工零件,差0.001毫米就是废品。这就像人穿衣服,棉袄松点紧点都行,可手表里的齿轮,大一点就装不进去。”

这个比喻让年轻人都笑了起来。会议室里的紧张气氛一扫而空,有人开始小声讨论,连最腼腆的女工小李都忍不住问:“林主任,那怎么才能保证公差合格呢?”

“问得好。”林建军走到墙角的工具箱旁,拿出一个磨损的百分表,“这就需要咱们手里的家伙——量具。但光会用还不够,得知道它的原理。比如这个百分表,指针每转一格是0.01毫米,为什么是这个数?因为里面的齿轮传动比是100:1……”

他一边讲,一边拆开百分表,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齿轮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齿轮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些原本枯燥的机械原理,经他一讲,突然变得生动起来。

这个培训班,是林建军争取了半年才办起来的。起初有人反对,说“现在还搞技术培训,是搞修正主义”,但张厂长力排众议:“厂子要发展,没有技术人才就是空谈!小林想办,就让他办,出了问题我担着!”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轻响,带着金属摩擦般的质感:【检测到“青年技术培训班”启动,符合“技术火种传承”策略。】

【奖励“技术科人才培养计划”:包含分阶段课程设置(基础理论→实操训练→故障诊断)、师徒结对机制、考核晋升标准,可显着提升培养效率。】

林建军的脑海里瞬间清晰起来:第一阶段三个月,主攻《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学》,每周三次理论课;第二阶段四个月,在车间实操,每人负责一台机床的日常维护;第三阶段三个月,跟着老师傅处理复杂故障,最后通过“独立修复一台设备”才算结业。最关键的是师徒结对——让技术科的老工程师每人带两个徒弟,手把手教,出了问题师徒共担责任。

“从下周开始,咱们实行师徒制。”林建军宣布了计划,指着坐在后排的郑师傅,“郑师傅带小马和小王,他擅长修铣床,你们俩跟着学,保准能出师。”

郑师傅笑着摆手:“小林你这是赶鸭子上架啊。”嘴上这么说,眼里却满是期待——老工人都盼着手艺能传下去,只是前几年风声紧,没人敢提。

“周师傅带小李和小张。”林建军继续安排,“周师傅的‘听声辨损’是绝活,你们可得好好学。”

被点到名的年轻人都激动地站起来,向师傅鞠躬。会议室里的气氛热烈起来,连窗外路过的工人都忍不住探头看——这几年厂里净搞运动了,好久没见过这么认真学技术的场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