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林卫国的“大学科研”(2/2)
10月,项目通过验收,被评为“年度重大科技成果”。林卫国作为核心成员,拿到了“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奖金500元。颁奖那天,他特意穿了件新衬衫,上台领奖时,突然在台下看见了父亲的身影——林建军开完会没走,特意留下来看他领奖。
父子俩在会场外见面时,林建军什么都没说,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眼里的骄傲藏不住。“别骄傲。”他最终还是说了句,“这只是开始,真正的集成电路,得做到万门级、百万门级,还有得你拼的。”
“我知道。”林卫国把奖杯递给父亲,“这奖有您一半功劳。”
林建军摩挲着冰凉的奖杯,突然想起十年前在四合院给儿子讲物理题的夜晚,那时的煤油灯昏暗,儿子的眼睛却亮得像星星。他笑了笑:“是你的就是你的。我当年修机床,你现在搞芯片,都是为国家做事,没啥不一样。”
获奖的消息传回轧钢厂,成了最大的新闻。张厂长在大会上拿着报纸,激动地说:“看看!这就是咱们厂走出去的大学生!搞出了国家急需的技术!林建军同志教子有方,值得大家学习!”
阎埠贵特意跑到技术科,非要请林建军喝酒:“我就知道卫国这孩子有出息!比我家老三强多了!”他现在见人就说,“当年我就看林主任是个干大事的,果然没错!”
苏岚把奖杯摆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来串门的邻居都要夸上几句。她笑着给大家泡茶,心里却总念叨:“别总熬夜,身体要紧。”
寒假回家,林卫国带回了更艰巨的任务——教授让他牵头“16位微处理器原型设计”,目标是做出中国自己的cpU雏形。“难度很大,国外已经做到32位了。”他有点忐忑。
“难才要做。”林建军正在调试厂里新引进的数控机床,头也没抬,“我这机床以前也只能手动操作,现在不也能数控了?凡事就怕认真。”他从工具箱里拿出一块边角料,“你看这钢,得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好钢。搞科研也一样,得经得起摔打。”
林卫国看着父亲布满老茧的手,突然明白了“传承”二字的分量。父亲传给的不只是技术资料,更是那股不服输、肯钻研的劲头。他掏出笔记本,上面记着微处理器的设计难点:“爸,您说这指令集设计,是不是跟机床的操作代码有点像?”
“有点像。”林建军眼睛一亮,拿起粉笔在地上画,“你看,机床的G代码控制进给,代码控制辅助功能,你们的指令集不就是给cpU发命令吗?关键是要简洁、高效,不能冗余。”
父子俩蹲在地上,一个讲机械控制,一个讲cpU指令,阳光透过车间的窗户照进来,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郑师傅路过,笑着说:“这爷俩,三句话不离技术,真是应了那句‘龙生龙,凤生凤’。”
开学时,林卫国带着新的思路回到清华。他把机床控制逻辑的简洁性融入指令集设计,果然效率提升了不少。团队里的外国留学生都惊叹:“林,你们的设计比我们学校的简洁多了!”
林卫国只是笑了笑,心里却想起父亲的话。他知道,自己脚下的路,是父亲那代人用血汗铺就的;而自己要做的,就是把这条路走得更宽、更远,让中国的半导体技术,真正跟上世界的脚步。
实验室的灯光又亮到了深夜,林卫国趴在图纸上,笔尖划过之处,仿佛有电流在流淌。窗外的月光照亮了“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的奖杯,也照亮了一个年轻人为科技强国梦奋斗的身影。而千里之外的轧钢厂里,林建军正调试着新的数控系统,父子俩虽然隔着千里,却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让国家的技术,不再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