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06章 林建军的“提前布局”

第306章 林建军的“提前布局”(1/2)

目录

1982年的仲夏,中关村的胡同里还弥漫着庄稼地的泥土气。林建军骑着自行车,车筐里放着个军绿色帆布包,里面装着刚取的存折——上面有他攒了五年的积蓄,还有那笔“全国科学大会奖”的奖金,总共三千块,在当时算得上一笔巨款。

“同志,您确定要找这边的平房?”带路的街道大妈挎着菜篮子,脚步轻快地在前头引路,“这地方偏,离公交站远,除了几所大学,啥都没有。要我说,不如买城里的老房子,热闹。”

林建军笑着摇摇头:“就找这边的,越安静越好。”他的目光扫过路边的农田,几个农民正挥着锄头除草,远处的中科院宿舍楼刚盖到三层,脚手架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这景象在别人眼里是偏僻,在他眼里却是黄金宝地——系统奖励的“科技园区发展规划图”上,这片土地被标为“未来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区”,用醒目的红笔写着“1990年代后价值将增长百倍”。

上个月系统发布第五阶段任务后,林建军就一直在琢磨“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落脚点。厂里的研发中心固然重要,但要搞前沿的半导体、计算机研究,还得离高校和科研院所近。林卫国在电话里说,清华的实验室设备虽然先进,但场地有限,很多中试项目没法落地——这让他下定决心,在中关村附近买套房,将来改造成小型实验室,既能给儿子的团队用,也能作为厂校合作的中转站。

“到了,就是这儿。”大妈指着胡同深处的一个小院,“独门独院,三间平房,带个小院子,原主人移民了,着急出手,要价两千八。”

林建军推开虚掩的木门,院子里的石榴树正结着青涩的果子,青砖铺的地面有些斑驳,三间房的窗棂刷着暗红色的漆,看着虽旧却结实。他走进正屋,阳光透过糊着报纸的窗户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墙角的土炕还保留着,显然很久没人住了。

“这房年头不短了吧?”他敲了敲墙壁,声音浑厚,说明是实心砖。

“解放前的老房了,结实着呢。”大妈说,“就是得重新拾掇拾掇,水电都得换。”

林建军没多说,心里已经开始规划:正屋改造成办公室,西厢房做实验室,东厢房当储藏室,院子里搭个棚子放设备。离清华、北大都在步行范围内,将来儿子和学生们过来方便,厂里派技术员交流也近。

“两千五,我今天就能交钱。”他直接报了价,比心理预期低了三百。

大妈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他这么痛快:“我得问问房主……估计差不多,他就想尽快脱手。”

去街道办过户时,工作人员看着林建军填的“轧钢厂技术科主任”职业,忍不住多问了句:“您买这偏地方干啥?厂里分的干部楼不是挺好?”

“给孩子用。”林建军笔锋不停,“他在清华搞研究,离得近。”

“搞研究?”工作人员笑了,“这地方除了学校就是庄稼地,搞研究能有啥前途?不如买西单、王府井的铺子,租出去都挣钱。”

林建军没解释,只是在心里笑了笑。这年头,没人能想到,这片庄稼地里将来会长出中国最值钱的科技公司。他想起系统规划图上的标注: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会在附近创办“华夏硅谷”;198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正式成立;到2000年,这里的写字楼租金将是现在的五十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