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轧钢厂的“技术派与改革派”(2/2)
张厂长的烟斗在桌上磕了磕,终于下定了决心:“好!我同意试点!就按林主任说的,先在三车间搞三个月,郑师傅,你敢接这个担子吗?”
坐在角落的郑师傅猛地站起来,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厂长放心,我接!我们三车间的工人早就盼着这一天了!谁要是敢拖后腿,我第一个不答应!”
会议结束后,王副厂长摔门而去,临走前丢下一句:“我倒要看看,你们能折腾出什么花样!”
林建军没理会他的怒气,立刻召集三车间的骨干开动员会。郑师傅把方案念了一遍,当说到“超额完成任务,每人每月能多拿十五到二十块奖金”时,工人们炸开了锅。
“真的假的?多拿二十块?那赶上我半个月工资了!”
“林主任,说话算数不?可别是画大饼啊!”
“只要能多拿钱,让我干啥都行!以前那些混日子的,看我不怼死他!”
林建军笑着摆摆手:“钱不是白拿的。从明天起,三车间实行‘三级考核制’:班前查设备,班中查操作,班后查成品。每道工序都有记录,谁出问题谁负责,奖金也按贡献大小分,干得多、干得好的多拿,干得差的少拿,甚至不拿。”
他从系统奖励的案例里学来“岗位责任制细化”,给每个岗位都制定了清晰的技术标准:轧钢工要保证钢板厚度误差不超过0.05毫米,质检员要做到“三查三对”,连负责设备润滑的学徒工,都有“每日五查”的具体要求。
【叮!】
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技术承包责任制”试点启动,符合“国企改革”实践路径。】
【奖励“岗位技术标准手册(轧钢行业版)”:包含各工种操作规范、质量标准、考核细则,可直接用于车间管理。】
林建军把手册交给郑师傅:“按这个来,保准出不了错。”
接下来的三个月,三车间像换了个模样。以前上班磨磨蹭蹭的工人,现在天不亮就来预热设备;以前对质量标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质检员,现在拿着卡尺一点点量,半点不含糊。郑师傅带着技术员,按照林建军优化的工艺参数操作,轧出的钢板又平又亮,连最挑剔的军工代表都竖了大拇指。
月底核算时,三车间的废品率降到了1.2%,超额完成任务15%,光节省的钢材就够发奖金还有富余。当郑师傅把装着奖金的信封发到工人手里时,整个车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拿到最多奖金的老焊工老李,当场把钱塞给媳妇,让她给娃买台收音机——那是他家盼了好几年的物件。
消息传到厂里,其他车间的工人坐不住了,纷纷找领导请愿,要求也实行承包制。王副厂长虽然还是不情不愿,却再也说不出“资本主义”的话——三车间的账本摆在那儿,国家多收了,厂里多赚了,工人多分了,谁也挑不出错。
上级主管部门听说了轧钢厂的试点,派来调研组考察。看着三车间井然有序的生产现场,听着工人师傅们实打实的夸奖,调研组的同志握着林建军的手说:“你们这个经验好啊,既守住了国营企业的根,又接了市场经济的地气,值得在全市推广!”
站在车间的轧机旁,听着机器平稳的轰鸣,林建军知道,这只是开始。改革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而他和轧钢厂,正站在潮头,准备迎接更广阔的天地。远处的研发中心工地传来塔吊的转动声,像在为这场变革,奏响新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