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61章 “建军科技”的全球化布局

第361章 “建军科技”的全球化布局(2/2)

目录

三个月后,慕尼黑研发中心传来好消息:他们开发的车规级cU芯片通过了博世的认证,拿到了首批100万颗的订单。测试报告显示,芯片在-40c到125c的极端温度下,稳定性比行业标准高12%——这得益于林建军当年从系统获得的“耐高温合金加工参数”,那种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被沿用到了芯片设计中。

几乎同时,硅谷团队也有了突破。他们研发的“建军浏览器”解决了中文显示乱码问题,在内部测试中,打开国内网页的速度比国际主流浏览器快3倍。林卫国在视频里演示时,浏览器首页的“百度搜索框”格外醒目——这是他们和百度达成的战略合作,双方共享用户数据,百度负责内容,建军科技负责硬件入口。

【叮!】

系统提示音带着数据整合的流畅感:【“全球化研发网络”初步建成,实现跨洲际技术协同。】

【奖励“全球供应链优化模型”:包含原材料全球采购策略、生产基地布局建议,可降低综合成本18%。】

根据模型建议,林建军做出了更精准的布局:把晶圆制造放在台湾,利用当地的成熟工艺;封装测试放在东南亚,降低人力成本;最核心的芯片设计留在北京、慕尼黑和硅谷,形成“三地协同开发”模式——北京团队做架构设计,慕尼黑团队负责车规级认证,硅谷团队专注互联网适配,通过内部网络实时同步进度,效率提升了40%。

2000年圣诞节前,“建军科技”的首款“硬件+软件”产品——第三代智能手机“建军3号”在全球同步上市。这款手机不仅搭载了自主研发的浏览器,还首次实现了“手机上网看新闻”“在线预订火车票”等功能,在国内引发抢购潮,连欧洲的科技媒体都报道了这款“来自中国的互联网手机”。

站在总部大楼的落地窗前,林建军看着楼下排队购买新机的人群,手里捏着慕尼黑和硅谷传来的销售报表——欧洲市场首月销量突破5万台,美国市场虽然刚起步,但科技博客的评测清一色好评。

“爸,您看这个。”林卫国拿着一份《华尔街日报》走进来,上面的报道标题是“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化突围——建军科技如何用‘硬件+软件’打开欧美市场”。

林建军笑了,报纸的角落还登着他们在硅谷研发中心的照片,中美工程师围坐在白板前讨论代码,肤色不同,却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他想起系统奖励的“互联网技术整合方案”最后一句:“全球化的本质,不是把产品卖遍全球,是让全球的智慧为我所用。”

此刻,慕尼黑的团队正在庆祝拿到奔驰的订单,硅谷的工程师还在为优化浏览器内核加班,北京总部的生产线则开足马力,把融合了三国智慧的手机送往世界各地。不同的时区,不同的语言,却被“科技报国”的初心和“创新共赢”的理念紧紧连在一起。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岁末响起,带着全球化布局初步成型的厚重:【“建军科技”全球化战略第一阶段目标达成,从“中国的科技企业”向“全球的科技企业”迈出关键一步。】

【家族科技传承进度:99%。提示:全球化是机遇,也是考验,守住技术主权才能走得更远。】

林建军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中关村的夜色里,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企业开始了全球化征程。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会遇到专利壁垒、贸易摩擦等更大的挑战,但只要守住“自主创新”的根,开放合作的同时掌握核心技术,“建军科技”这面旗帜,就能在全球科技的舞台上,扎得更深,飘得更高。

远处的研发中心依旧灯火通明,林卫国和团队正在视频会议上讨论下一代芯片的架构,中文、英文、德文在会议室里交织,像一首跨越国界的科技交响曲。林建军知道,这场全球化的接力赛,他们已经稳稳地跑出了第一棒。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