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64章 苏岚的“慈善事业”

第364章 苏岚的“慈善事业”(2/2)

目录

基金会的名字定为“苏岚基金会”,启动资金是苏岚和林建军共同捐赠的1000万元——其中有她多年的积蓄,也有林建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奖金。苏岚发挥她“铁算盘”的专长,亲自制定财务制度:每一笔捐款都公示来源,每一笔支出都附上发票,每年聘请第三方机构审计,在官网实时更新,接受社会监督。

“钱来得不容易,不能乱花。”她在第一次理事会说,“咱们资助一个女孩从小学读到大学,大概需要5万元,1000万只能帮200个孩子。得把钱花在刀刃上,让每个孩子都能真正受益。”

为了让基金会走得更远,苏岚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推出“一对一结对”模式:建军科技的员工可以自愿资助一个女孩,定期通信,了解她们的学习生活。郑师傅第一个报名,结对资助了小梅,每个月都给她寄去励志故事和新文具,落款是“你郑爷爷”。

苏岚收到了小梅的第一封回信,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很认真:“苏阿姨,我期中考试考了全班第三,老师说我可以考上县一中。谢谢您让我读书,我以后想当医生,像您一样帮助别人。”信的末尾画了个笑脸,旁边写着“郑爷爷的故事我都背下来了”。

苏岚把信贴在基金会的办公室墙上,旁边是更多孩子的来信。有的说“第一次见到电脑”,有的说“当上了班长”,还有的说“爸爸不再让我辍学了”。这些朴素的文字,成了她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叮!】

系统提示音带着雨后春笋般的生机:【“苏岚基金会”规范化运作成效显着,获社会广泛认可。】

【奖励“教育公益资源对接平台”:整合高校、企业、志愿者资源,为受助女孩提供升学指导、职业规划、实习机会。】

借助这个平台,苏岚联系上了北京的几所师范大学,设立“苏岚奖学金”,鼓励受助女孩报考师范专业,毕业后回乡任教,形成“资助-成才-反哺”的良性循环。她还让林卫国安排,每年暑假组织受助女孩到建军科技参观,让她们看看“知识能造出怎样的奇迹”。

小梅果然考上了县一中,还在参观建军科技时,对着林卫国的芯片实验室睁大眼睛:“原来手机里的芯片是这样做出来的!”林卫国笑着说:“等你考上大学,也可以来这里工作。”

这一年,“苏岚基金会”已经资助了800多名女童,覆盖河北、甘肃、云南等8个省份,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央视来采访时,苏岚穿着洗得发白的冲锋衣,站在山村小学的操场上,身后是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您为什么坚持做女童教育?”记者问。

苏岚看着远处山坡上放羊的女孩——那曾是小梅的样子,如今她们都坐在教室里。“因为我知道,一个女孩受教育,能影响三代人。”她的声音不大,却格外坚定,“这些孩子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是为了学成归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采访播出后,基金会收到了更多捐款,有企业的大额捐赠,也有普通人的小额汇款。一个署名“傻柱家常菜”的捐款附言写道:“苏大姐,老傻让我捐的,他说能让孩子读书,比啥都强。”苏岚知道,这是傻柱的继女槐花捐的,心里暖烘烘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