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世纪末思考(1/2)
新年钟声敲响前,建军科技的大礼堂里座无虚席。三百多名员工穿着整齐的工装,脸上带着节日的笑意,却又难掩激动——今天不仅是辞旧迎新,更是公司成立24周年的日子。林建军站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面孔,突然觉得时光像条奔流的河,从1984年那个初春的旧厂房,一路奔涌到如今的科技园区,浪花里翻腾着太多故事。
“1984年,咱们在中关村的旧厂房里,用借来的车床造出第一把千分尺时,我从没想过24年后会是今天。”林建军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温和却带着力量,“那时候,德国的量具精度能到0.001毫米,咱们的只能到0.01毫米,客户说‘你们的东西只能当废品卖’。”
台下响起一阵轻笑,老员工们都记得那段日子。郑师傅坐在第一排,手里的拐杖轻轻敲击着地面,眼眶有些发热——他当年跟着林建军从轧钢厂出来,最苦的时候,工资都发不出来,靠变卖废铁度日。
“但我们不服输。”林建军的声音陡然提高,“别人说我们造不出来,我们偏要造;别人说我们只能模仿,我们偏要自主研发。1995年,我们的半导体封装技术打破国外垄断;2000年,我们的手机芯片实现国产化。”
大屏幕上开始播放纪录片:1984年的旧厂房里,林建军和郑师傅等人围着机床调试;1995年,林卫国带着团队庆祝“建军1号”手机下线;一幕幕画面闪过,礼堂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纪录片的背景音乐在流淌。
“改革开放30年,咱们国家变了,咱们公司也变了。”林建军的目光扫过全场,“从‘能不能造出来’到‘能不能做得好’,从‘跟在别人后面跑’到‘和别人并排跑’,下一步,该轮到我们‘领跑’了。”
这句话像火种一样点燃了全场的热情,掌声雷动。研发部的小张激动地站起来:“林总,我们保证,明年一定攻克5G芯片的核心技术!”
“好!”林建军笑着点头,“但我今天想说的,不只是技术。”他走到舞台中央,语气变得深沉,“这些年,我常想一个问题:我们搞科技,到底是为了什么?”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望着他。
“1960年,我在轧钢厂当学徒,看着日本留下的老机床,心里憋着股劲——什么时候中国人能造出自己的精密设备?1988年,卫国从美国回来,说‘国外的芯片技术领先我们二十年’,眼里全是焦急。”
林建军的声音有些哽咽:“我们这代人,追赶了一辈子;卫国他们这代人,并跑了半辈子;晓阳他们,该轮到领跑了。但领跑不是为了炫耀,是为了让国家不再受欺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他指着大屏幕上的农村市场数据:“咱们的‘乡村版’手机,让山里的果农能直接联系批发商,收入翻了番;咱们的农业AI,帮农民识别病虫害,每亩地多收200斤粮食。这才是技术的意义——不是实验室里的论文,不是展会上的奖杯,是实实在在帮到了人。”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穿透岁月的厚重:【检测到“科技价值升华”,符合“科技为民”核心追求。】
【奖励“技术伦理准则草案”:包含科技发展与社会公平、环境可持续性的平衡原则,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指引。】
林建军看着草案里的“技术向善”原则,突然想起老首长的话:“技术是把双刃剑,关键看握在谁手里,用来做什么。”他对着话筒说:“下个月,咱们成立‘技术伦理委员会’,所有研发项目都要过三关:对国家有利吗?对社会有益吗?对环境友好吗?”
苏岚坐在台下,看着丈夫的背影,突然想起1984年他停薪留职时说的话:“我想做点真正有价值的事。”二十四年过去,他做到了,而且做得比当初承诺的更多。她旁边的林卫国,正低头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嘴角带着认同的笑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