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加入WTO后的“技术突围”(2/2)
最艰难的是制造环节。28纳米制程需要的光刻机、离子注入机等关键设备,国外对中国实行严格管制。林建军想起1989年搞光刻胶的日子,带着老图纸找到上海微电子,两个团队在车间里搭起简易生产线,用国产设备一点点试验,废品堆成了小山,工程师们的眼睛熬得布满血丝。
“林总,这样不行啊!”上海微电子的总工在电话里声音沙哑,“国产光刻胶的纯度不够,曝光精度始终差0.5纳米,达不到28纳米的要求。”
林建军放下电话,走到窗边望着研发中心的灯光。那里,林晓阳利用寒假在帮忙优化芯片设计的算法。少年趴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屏幕上的电路图像一张复杂的蛛网。“爷爷,您看这样行不行?”晓阳突然喊他,指着屏幕上的冗余模块,“我们把这部分电路精简掉,对性能影响不大,但可以降低对光刻精度的要求。”
林建军凑过去一看,眼睛顿时亮了。这是典型的“以软补硬”思路,用更优化的设计弥补制造工艺的不足。“好小子,有你的!”他拍着孙子的肩膀,“就这么干!”
这个小小的改动,成了突破的关键。优化后的芯片设计,对光刻精度的要求降低了0.3纳米,刚好落在国产设备的能力范围内。2003年深秋,当第一片28纳米芯片通过测试,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主流水平时,整个团队都激动得相拥而泣。老陈举着芯片,手不停地颤抖:“我们做到了!中国人自己的28纳米芯片!”
【叮!】
系统提示音带着技术突破的清亮:【“28纳米芯片量产”达成,成功实现WTO后的技术突围,符合“科技自立”战略。】
【奖励“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清单”:包含关键设备国产化替代方案及供应商名录,助力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林建军看着清单上的“沈阳机床五轴加工中心”“中电科48所离子注入机”,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了这份清单,他们就能摆脱对进口设备的依赖,真正实现从设计到制造的全链条自主。
芯片量产的消息传出,在业界引起轰动。华为、中兴等国内企业纷纷抛来订单,连三星电子都派人来洽谈技术合作。林卫国在签约仪式上,举起封装好的芯片,语气坚定:“这颗芯片告诉世界,中国企业不仅能造得出,还能造得好。”
庆功宴上,郑师傅的徒弟小王端着酒杯,非要跟林建军碰一个:“林总,当年您说要让中国有自己的芯片,我们还觉得是天方夜谭,没想到真成了!”
“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林建军笑着喝酒,目光扫过席间的年轻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和当年的自己一模一样,“是时代给了我们机会,是团队的拼搏,更是那份不服输的劲——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甚至能做得更好。”
窗外的中关村,灯火璀璨。加入WTO后的中国,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但“建军科技”的突围之路证明,真正的开放,是在竞争中保持自主,在合作中守住底线。林建军知道,28纳米芯片的量产,只是“技术突围”的第一步,前面还有更艰难的路要走,但只要这股劲在,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跨不过的坎。
他想起系统奖励的那份报告,最后一页写着:“技术壁垒从来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找对方向,持续投入,终能开辟出自己的道路。”这句话,或许就是对WTO时代中国科技企业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