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林晓阳的“归国创业”(2/2)
系统的提示音在攻克接口难题时响起,带着技术落地的欣慰:【“工业大脑”实现规模化应用,符合“智能制造”发展方向。】
【奖励“产线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生产线镜像,可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参数调整效果,减少80%的试错成本。】
林晓阳立刻把这项技术用到北京奔驰的焊装车间。虚拟镜像里,工程师调整机器人焊接角度,实时看到应力变化;试错成功后,参数一键同步到真实产线,原本需要两天的调试缩短到两小时。奔驰的德方厂长竖着大拇指说:“这才是工业4.0该有的样子!”
2018年深秋,国家发改委的调研组来到“晓阳智能”。看着大屏幕上跳动的全国工厂数据——服务500家企业,平均提升效率28%,节约成本超15亿元,组长握着林晓阳的手说:“你们做的,正是国家急需的‘制造业升级引擎’。我们决定把‘工业大脑’纳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给你们重点扶持。”
庆功宴上,林建军特意带来一瓶珍藏的茅台,酒杯里的酒液映着窗外的灯火。“还记得你十岁那年,在车间看我调机床吗?”老人的声音带着回忆的温热,“你说‘以后要让机器自己调’,现在真做到了。”
林晓阳给爷爷斟满酒,目光扫过墙上的地图——上面标注着“工业大脑”覆盖的城市,从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到珠三角的电子工厂,红色的圆点像星星一样闪烁。“这只是开始。”他的语气里带着少年人的坚定,“下一步,我们要让AI走进更多行业,不仅要提升效率,还要帮工厂培养懂智能的新型工人。”
他想起系统奖励的“数字孪生技术”延伸方案,里面提到“虚拟实训系统”——工人可以在虚拟环境中练习智能设备操作,犯错了不会有损失。这个想法已经在几家职业院校试点,反响热烈。
深夜的办公室,林晓阳对着电脑修改算法,屏幕保护程序突然弹出一张照片:去年在斯坦福毕业典礼上,他穿着学士服,背景是美国国旗;而现在,手机壁纸换成了天安门,锁屏密码是“”——他回国创业的日子。
陈曦端着咖啡走进来,笑着说:“美国的导师又来邮件了,说谷歌想高薪挖你回去。”
林晓阳摇摇头,指着窗外中关村的夜景:“你看这里的灯光,比硅谷亮多了。”他想起刚回国时,父亲林卫国给他的那间办公室,墙上挂着爷爷的技术笔记,扉页写着“技术要扎根土壤”。现在,他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分量——最好的AI,不是实验室里的论文,是能让中国工厂的机器更聪明、让工人的日子更好过的工具。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寂静的夜里响起,带着传承接力的厚重:【林晓阳的归国创业实现“技术落地”与“产业升级”双重价值,家族科技报国路径拓展至智能制造领域。】
【奖励“工业知识图谱”:整合全球制造业经验数据,助力“工业大脑”向跨行业通用系统进化。】
林晓阳看着图谱里的钢铁、汽车、电子等行业知识节点,像看到了一张中国制造业的神经网络。他知道,自己的创业之路,本质上是延续着爷爷的精密制造、父亲的半导体研发,在新时代的赛道上继续奔跑。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他给亦庄的老王发了条微信:“新的能耗优化模型已上线,预计再节电5%。”很快收到回复:“林总,太感谢了!厂里打算给工人发节能奖,都念叨你的好呢!”
林晓阳笑了,端起冷掉的咖啡一饮而尽。窗外的阳光穿透云层,照亮了“晓阳智能”的招牌,也照亮了他眼里的光——那是技术的光,是家国的光,是一代年轻人接过接力棒,奋力向前的光。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