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芯片禁令下的“绝地反击”(2/2)
林晓阳悄悄走到爷爷身边,递上平板电脑:“您看,AI在模拟下一批晶圆的工艺调整。系统奖励的数字孪生技术正在虚拟环境中测试14n干式光刻机方案,试错成本降低了80%。”
林建军欣慰地点点头,目光落在远处正在调试的国产刻蚀机上——那台机器的核心部件,正是当年小王师傅在亦庄车间打磨的升级版本。技术传承的链条从未中断,反而在压力下愈发坚韧。
新闻发布会:科技自立的宣言
三天后,林建军站在工信部新闻发布会的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光刻机原型机工作的画面。“面对技术封锁,我们没有退路。”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经历过时代风雨的从容,“但中国科技人从来不怕从零开始。这台28n光刻机,是我们用十年积累的‘技术备胎’拼出来的。”
台下的记者们纷纷举起相机,镁光灯闪烁中,林建军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是孤军奋战。”他指向屏幕角落的标注——中科院光电所的自适应光学补偿技术、南大光电的ArF光刻胶、华卓精科的双工件台定位系统,这些都是“备胎产业园”中孵化的上下游企业,共同构成了国产光刻机的生态闭环。
“未来,我们还要挑战14n、7n制程。”林卫国接过话筒,目光坚定,“这不仅是企业的生存之战,更是为下一代铺就自主创新之路。”他的语气里既有企业家的魄力,又暗含着对父亲的承诺——当年林建军抵押房子搞半导体时说的“技术主权比利润更重要”,此刻终于在儿子身上得到了回响。
发布会结束后,郑师傅的儿子小王匆匆赶来,手里攥着一个密封的零件盒:“林总,这是我们用五轴机床最新精度标准加工的光刻机镜片基座,误差0.0005毫米!”零件盒里的金属部件泛着冷光,表面细密的纹路像工匠精心雕刻的艺术品。
林建军颤抖着手指抚摸零件,仿佛触到了历史的温度。他想起1989年外资撤离时,郑师傅在机床前连续三个月调试设备的背影,又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时,林卫国顶住董事会压力坚持研发投入的场景。这些记忆碎片重叠交织,最终凝结成一句话:“孩子,这不是零件,是中国科技的脊梁。”
深夜对话:跨越时代的传承
深夜,四合院的西厢房里,林建军与林卫国促膝长谈。月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墙上,将祖孙三代的照片映得轮廓分明。
“当年你坚持搞光刻机储备,我其实有过犹豫。”林卫国坦诚道,“股东们总说回报周期太长,不如多卖几部手机。”
林建军拍拍儿子的手,皱纹里藏着笑意:“但你还是投了,而且投得比我想象的还多。知道为什么吗?”他指了指墙上那张泛黄的全家福——照片里,年轻的林卫国正趴在四合院的煤棚上画半导体草图,“因为你心里清楚,企业可以姓林,但永远服务国家。这是我从老首长那里学来的,也是你传给晓阳的。”
林卫国点点头,目光落在父亲珍藏的牛皮纸袋上,那里装着系统奖励的草图原件,边缘已经泛黄发脆。“光刻机突破只是开始。”他轻声说,“接下来还有EDA软件、特种气体,每一步都要像当年攻克机床精度那样,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
林建军望着窗外的星空,仿佛看到了更远的未来:合肥产业园里,新一代光刻机正在进行极限精度测试;深圳实验室中,林晓阳团队的AI算法正与华大九天合作重构EDA底层架构;东南亚的封装基地里,避开贸易壁垒的芯片正源源不断运往全球市场。这些画面串联起来,不正是“建军科技”从四合院走向星辰大海的缩影吗?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寂静中响起,带着认可与期许:【检测到“科技自立”实践突破,符合“底线思维”防御需求。】
【奖励‘科技自立先锋’称号:提升行业话语权,解锁全球技术协作网络扩展权限。】
林建军笑了,笑容里既有对过去的释然,又充满对未来的期待。他知道,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芯片突围战才刚刚开始,但只要家族传承不断,四合院精神不灭,中国科技终能在世界舞台上挺直脊梁,从“跟跑”走向真正的“领跑”。而他此刻要做的,就是在这深夜的四合院里,将这份信念,传递给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