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G标准制定的“中国声音”(2/2)
林建军笑着接过协议:“技术无国界,但企业有责任。我们的目标不是打败谁,而是共同把通信技术做好,让偏远山区的孩子能通过网络接受优质教育,让海上的渔民能随时与家人联系,这才是技术的意义。”
在巴塞罗那的最后一天,林建军带着家人参观了当地的通信博物馆。在展示早期电报机的展台前,他停下脚步,对林卫国和林晓阳说:“你们看,从莫尔斯电码到5G,通信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追求连接的历史。当年我们搞半导体,是为了打破封锁;现在我们主导5G标准,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
林晓阳指着博物馆墙上的全球通信网络图谱,上面标注着各个国家的技术贡献:“爷爷,您看,中国的名字越来越显眼了。我们的极化码,已经被写入了3GPP的标准文档,以后全球的5G设备,都要用我们的技术。”
“这只是开始。”林建军望着窗外的地中海,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卫星信号正无声地穿梭,“系统奖励的6G蓝图里,有个‘全球教育平等’计划,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把北京、上海的优质课程传到非洲、南美洲的农村。这个计划,你们要好好落实。”
回国的飞机上,林卫国打开笔记本,整理着这次大会的成果:与欧洲四家运营商签订了极化码授权协议,与诺基亚、三星达成了6G合作意向,建军科技的5G基站订单量暴涨了300%。“爸,这次我们不仅赢得了标准,更赢得了尊重。”
林建军点点头,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1995年他去美国考察时的见闻:“那时候,美国人说我们20年内搞不出自己的移动通信标准。现在看来,他们低估了中国科技人的韧性。”
笔记本的最后一页,是林晓阳小时候画的一幅画:一个巨大的手机,连接着地球的两端,旁边写着歪歪扭扭的字:“让世界变小”。林建军指着这幅画,对孙子说:“你看,小时候的梦想,正在慢慢实现。”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万米高空响起,带着使命传承的庄严:【“中国声音”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确立,标志着科技报国进入新境界。】
【提示:标准的背后是实力,更是责任。用技术连接世界,用共享赢得未来,这是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担当。】
飞机降落在北京时,已是深夜。林建军透过舷窗,看到地面上璀璨的灯光组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那是城市的脉络,也是通信技术的杰作。他知道,5G标准的突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就像系统奖励的6G蓝图所描绘的,未来的通信技术,将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改变世界的力量——让偏远地区不再闭塞,让医疗资源实现共享,让人类的智慧能够跨越国界,交融共生。
车窗外,中关村的灯火依旧明亮。林建军想起大会上一位非洲代表的话:“中国的5G标准,让我们看到了跨越式发展的希望。”他突然明白,所谓的“中国声音”,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领先,更是一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胸怀。
回到家,苏岚早已准备好了热腾腾的饺子。“听说你们赢了?”她笑着给林建军端来一碗,“电视里都播了,说这是中国科技的里程碑。”
林建军夹起一个饺子,慢慢嚼着,心里充满了踏实的温暖。从轧钢厂的学徒到5G标准的见证者,他的一生,恰好见证了中国从技术弱国到科技强国的跨越。而这一切,正如他在巴塞罗那演讲时所说:“不是因为我们有多聪明,而是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奋斗者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
窗外的月光洒进客厅,照亮了墙上的全家福。林建军望着照片里四代人的笑脸,突然觉得,所谓的“中国声音”,其实就是无数个像他们这样的家庭,用奋斗和坚守,一点点汇聚而成的时代强音。这声音,终将在世界的舞台上,愈发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