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427章 林卫国的“交班与传承”

第427章 林卫国的“交班与传承”(2/2)

目录

“累,但值。”林卫国看向林建军,“就像我爸常说的,‘干技术的,一辈子能赶上一个好时代,做成几件像样的事,就没白活’。我赶上了半导体从跟跑到并跑,你赶上了5G和核聚变领跑,这就是福气。”

林建军放下筷子,从怀里掏出个泛黄的信封,递给林晓阳:“这是你爷爷1977年给我写的信,当时我刚考上清华,他说‘咱家没什么传家宝,就传个实在劲儿,不管干啥,得对国家有用’。现在我把它给你。”

信封里的信纸已经脆化,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有力:“……技术是国之利器,握在咱们自己手里,腰杆才能挺直……”林晓阳读着信,眼眶突然热了,这朴素的道理,正是林家三代人坚守的初心。

“爸,晓阳,”林建军看着两个儿子,语气郑重,“今天我想说句心里话。这企业叫‘建军科技’,姓林,但根子在国家。当年要是没有改革开放,我办不起厂;后来要是没有国家支持,你们也拿不下5G标准。所以不管谁当CEO,都得记住——”

“企业可以姓林,但永远服务国家。”林卫国和林晓阳异口同声地接道,像是早就排练过无数次。

父子俩相视一笑,举起杯子轻轻碰了一下。红酒在杯壁上划出优美的弧线,像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河。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温馨的氛围里响起,带着传承圆满的厚重:【“代际管理权交接”完成,家族精神内核得到强化。】

【提示:真正的传承,是让后来者既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又能看到前辈未曾见过的远方。】

林晓阳看着窗外总部大楼的灯火,那里有他带领团队攻克核聚变难题的实验室,有父亲当年应对芯片禁令时的指挥中心,有爷爷画第一把量具草图的旧办公室。这些光点串联起来,就是一部鲜活的“科技报国”史。

“爸,下周我想启动‘6G空天地一体化’项目,”林晓阳说起自己的规划,“爷爷系统奖励的蓝图里,有个‘全球教育平等’计划,我想结合咱们的卫星通信技术,先在非洲建100所智慧学校。”

林卫国点头:“我支持你。董事会这边我来协调,你放手去干。记住,搞技术可以激进,但做企业得稳,尤其是涉及国家战略的项目,既要敢闯,又不能冒进。”

林建军听着父子俩的对话,慢慢喝着杯中的茶水。茶味清苦,却回甘悠长,像极了他们走过的路。从1984年的精密仪器到今天的全球科技巨头,从四合院的煤棚到巴塞罗那的国际舞台,变的是技术和规模,不变的是那股“服务国家”的执拗。

夜色渐深,林晓阳扶着爷爷的轮椅,林卫国提着父亲的外套,一家人慢慢走出餐厅。走廊的灯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三代人的脚步叠在一起,像是在共同丈量着未来的路。

“爷爷,您看那片灯光,”林晓阳指着远处的研发中心,“那里正在调试6G的太赫兹原型机,明年就能完成第一阶段测试。”

林建军望着那片亮如白昼的区域,突然想起1951年的夜晚,自己站在四合院门口,看着轧钢厂的方向,心里揣着一个“造好量具”的小梦想。谁能想到,七十多年后,他的后代正在追逐“连接天地”的大理想。

“好,好啊。”老人的声音里满是满足,“你们年轻人的世界,比我们当年大得多了。放心去闯,爷爷看着呢。”

走廊尽头的玻璃墙上,“科技报国”四个鎏金大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林晓阳知道,从接过印章的那一刻起,他肩上扛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未来,更是三代人未竟的理想——让中国的技术,既扎根本土,又拥抱世界;既服务国家,又惠及人类。这,才是“建军科技”最该有的模样,也是他对这份传承最好的回答。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