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道火西行第一站是饿肚子的人(2/2)
那不是火焰的橘红,也不是高温的炽白,而是一种凝而不散、静谧温暖的金色光辉。
它在燃烧,却没有烟,没有温度,仿佛是传说中的“静火”自燃!
阿禾心中一动,涪翁那苍老而宏大的声音在他脑海中悄然轻响:“饥土育真-火,枯枝亦可为针——当人心向生,万物皆可承道。”
原来如此!
阿禾心中再无半分疑虑,他手持这根奇异的“骨针”,以那点金光为针尖,轻轻点向那孩子腿上的“足三里”大穴。
金光触及皮肤,孩子没有丝毫被灼痛的反应,反而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
一股肉眼不可见的暖流,顺着那条由饥饿点亮的金色胃经,缓缓上行,滋养着他几近枯竭的五脏六腑。
柳妻在一旁仔细观察着那点金光的跳动,她惊奇地发现,那火焰明灭的节律,竟与师门绝学《针歌》中的“九拍”心法完全一致!
这一夜,阿禾与柳妻走遍了整个荒村,用这天地间最原始、也最神奇的针与药,将十余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村民拉了回来。
当他们准备离开,继续深入这片饥饿的大地时,夜色已深。
山路崎岖,伸手不见五指。
正当他们辨不清方向时,忽然看到远处的山腰上,亮起了三点微弱的光芒,如同黑夜里浮动的萤火。
两人精神一振,朝着光亮处走去。
靠近了才发现,那竟是三户仅存的人家,正将家里最后的柴火投入灶膛,煮着一锅气味苦涩的草根。
他们是在用最后的余温,为家中的病人驱散死气。
诡异的是,那三股从烟囱里升起的炊烟,在升到半空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随风散去,而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缓缓汇聚成一线,笔直地指向村后一座极为隐蔽的山洞。
阿禾与柳妻跟着炊烟的指引,找到了那个山洞。
洞中,竟还躺着十多个气息奄奄的病患,他们都是被家人悄悄转移到这里,希望能躲过肆虐的“病气”。
显然,那些生火的人并不知道这个山洞,但他们求生的意念,竟让炊烟化作了路标!
阿禾伸出手,虚虚抚过洞口那道若有若无的烟柱,感知着其中热流的分布与走向。
他愕然发现,这三股烟流交汇盘旋,其热力场的分布,竟暗合医家秘传的“三才灸阵”!
柳妻望着洞内外那些或昏迷、或挣扎的村民,长长地叹息:“他们不懂医,不懂阵法,可当求生之心相通时,连最后一口热气,都成了救命的针引。”
洞内,阿禾开始尝试教授那些尚有意识的村民,如何用自身的力量点燃“静火”。
他传授“静火呼吸法”的口诀,可村民们一个个面黄肌瘦,眼神麻木,只是茫然地摇头:“听……听不懂。”
阿禾无奈,只得放弃言语,改用手势模拟呼吸的起伏与胸腹的开合。
他双手缓缓抬起,如捧清泉,再缓缓按下,如抚大地。
就在这时,一个挖了一辈子野菜的老者,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
他没有完全模仿阿禾的动作,而是自然而然地接了上去,自行调整着呼吸的节奏和深度。
他的动作,竟与道家至高呼吸法门“胎息引”的韵律完全一致!
柳妻看得目瞪口呆,她仔细观察老者的每一个细微动作,终于恍然。
这老者每日在山间挖野菜,为了节省力气,他的呼吸早已随着挖掘根茎的深浅、用力的大小,进行着最本能、最有效的调节。
年深日久,这种生存的本能,竟已将无上道法刻进了他的骨髓!
她含着泪,低声对阿禾说:“不是我们在传道……是活下来的本能,早把针法刻进了他们的骨头里。”
临行前的那个清晨,天还未亮。
被救活的村民们自发地聚集起来,将他们仅剩的、凑出来的半碗野菜粥,恭敬地捧到阿禾面前。
“恩人,吃了它,上路吧。”
阿禾看着那碗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粥,想要分给众人,却被所有人坚决地推了回来。
那个学会了“胎息引”的老者沙哑着嗓子说:“你吃了,火种才能走得动。我们……我们还挖得动草根。”
阿禾不再推辞他端起碗,将那粗粝、苦涩的食物一饮而尽。
就在野菜粥滑入腹中的瞬间,他丹田处的“泥印”猛地一烫!
一道全新的、比之前任何一道经络图都更复杂的纹路,在他内视的世界中缓缓浮现——那不再是单纯的经络,而是一幅广阔的地图,图上一道赤金色的“道火”轨迹,清晰地指向遥远的西方。
那是……一幅“道火西行图”!
它在指引他,去往更远、更深重的饥荒之地。
柳妻走到他身边,望着漫天星斗下沉默的群山,轻声问:“下一站?”
阿禾抹去嘴角的菜渣,目光坚定地望向那片被黑暗笼罩的西方,声音沉稳而有力:“哪里有人饿着,哪里就是第一针。”
远处,一个刚刚恢复气力的孩童,学着大人的样子,将喝完粥的破碗倒扣在地上。
碗底残留的几滴墨绿色的菜汁,在晨曦微光下,正缓缓地、奇迹般地汇聚,在干裂的土地上,拼出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字。
那个字,是“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