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283章 谁说针一定要扎进去

第283章 谁说针一定要扎进去(2/2)

目录

工匠们在碑底挖了个深坑,埋入一坛用百种药酒浸泡过的蚁群。

次日清晨,阳光初照,无数工蚁自土中爬出,竟在界碑前方的空地上,井然有序地排成了一个巨大的“安”字。

见此异象者,无不骇然,再无人敢言迷信。

从乡村到州府,阿禾的理念正在改变世界。

而他自己,则继续行走于市井之间,于最微末处见真章。

寒冬,北风如刀。

街头,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冻得浑身发紫,他背靠着城隍庙前一根巨大的石雕龙柱,试图汲取一丝残留的暖意。

由于无法抑制的战栗,他的整个背部紧贴着石柱上凸起的龙纹,进行着高频率的摩擦。

阿禾路过,目光被吸引。

他一眼认出,这根历经数百年的石柱,其材质中含有微量的天然磁石。

而乞丐背部摩擦的,正是石龙的龙须部分,其雕刻位置,从上到下,恰好精准对应着人体面部的“迎香”至“四白”一线!

这名乞丐患有多年鼻炎,鼻塞严重,呼吸不畅。

此刻,随着剧烈的摩擦,他只觉一股热流从背部传导至头面,涕泪不受控制地奔涌而出。

就在他狼狈不堪之时,忽然感觉堵塞多年的鼻窍豁然一清,脑门处一片清明,他甚至能清晰地嗅到几条街外包子铺飘来的肉馅香味!

阿禾默默观察了七日,确认了不止这一个乞丐。

凡是每日在此蹭柱超过半个时辰的人,其鼻炎发作的频率都锐减了八成以上。

于是,他上报官府,以“保护古迹”为名,修缮了城中十余根类似的古柱,并请工匠在特定位置,悄然加深刻上了更易于摩擦的凸起纹理,还在柱子旁设立了可以避风的角落,美其名曰“暖病角”。

一时间,城中百姓奔走相告,争相蹭柱,街头巷尾流传开一句俗语:“蹭得越狠,活得越真。”

目光转向更辽阔的西北牧区,草原之上,又是另一番景象。

一名牧童驱赶着羊群归圈,他口中的哨声尖锐而短促,与众不同的是,他每吹三声,必定会停顿下来,深深吸一口气。

阿禾骑马经过,耳中初闻只觉这节奏古怪,但当他神念散开,竟捕捉到一丝奇妙的共鸣——那三声一顿的哨音频率,竟与远处一位因常年酗酒而肝胆受损的牧民体内,其胆囊收缩的节律,达到了惊人的同步!

他策马追上,一番交谈,发现这牧童天生音准奇高,其无意中形成的呼喊节奏,恰好能激发人体“足少阳胆经”的共振,从而间接促进胆汁的规律排泄与疏泄。

阿禾心中豁然开朗。

他找到部落首领,挑选了一批嗓音清亮的少年,亲自教导他们掌握这种特定的吆喝节奏。

从此,草原上出现了一道奇景:这些少年不再是为羊群放牧,而是专门为那些肝胆不适的病患进行“声放牧”。

不久之后,更奇异的景象发生了。

当羊群在少年们的哨声下奔跑,那万千蹄声与特定的哨音交叠在一起,竟形成了一种充满生命律动的天然合奏,被牧民们敬畏地称为“疏肝十八律”。

在这乐声笼罩的草场,连枯黄的牧草都重新长得格外青翠茂盛。

霜降之晨,薄雾锁江。

阿禾独自伫立在涪水渡口,江风凄冷,吹动他的衣袍。

他正回想着这一路行来的种种发现,心神与这方天地渐渐相融。

忽然,他瞳孔一缩,只见平静的江心,水纹毫无征兆地自行旋转起来,一圈圈扩散,最终竟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由水流构成的针灸穴位盘图案。

芦苇丛中,传来一阵轻微的摇曳,一个苍老而缥缈的声音随风而至,仿佛直接响彻在他的脑海:“徒儿,你可知,为何我当年宁死不肯入宫为御医?因为,真正的针,从来都不在那小小的银针袋里。”

话音未落,江心的水纹骤然消散,唯有一道淡淡的金光没入浑浊的河床。

阿禾心神巨震,这是师父涪翁的声音!

他俯下身,颤抖着掬起一捧江水。

掌心清澈的水中,映出的却是自己年轻的面容,可那面容又在缓缓变化,最终变成了师父涪翁年轻时的模样,眼神中带着一丝欣慰的笑意。

他默然良久,终于明白了师父当年的选择。

他从怀中取出随身携带的最后一卷《针经》残稿,这是师父留下的唯一遗物。

他松开手,任由那泛黄的纸页落入江流。

书稿并未沉没,反而如同有了生命一般,顺水漂流而下。

每经过一个村落渡口,便有嬉戏的孩童将其捞起,大声诵读上面的文字,那稚嫩的读书声,清清楚楚地传入阿禾的耳中。

几乎在同一时刻,远在议政堂的柳妻,收到了一封来自西北牧区的加急密报。

报中说,当地出现了一位神奇的盲眼老妪,她不懂医理,不识药草,仅凭一双手触摸产妇肚皮的起伏走势,便能精准判断胎位,引导产妇呼吸用力,至今已成功助产十九人,无一失手,当地人尊称她为——“手眼婆婆”。

阿禾遥望江水流去的方向,心中一片空明。

师父的《针经》并未消失,而是化作了更广阔的存在。

天地万物,皆可是针;众生百态,皆可是法。

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与通透,世界仿佛一本摊开在他面前的浩瀚医典,等待他去解读。

他的目光越过江面,缓缓扫向江对岸那座安静的村庄,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他的耳朵微微一动,捕捉到了一阵从村中私塾传来的、最微弱也最富韵律的声音。

那是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是千百年来塑造人心、传承文明的声音。

阿禾的嘴角,勾起一抹深思的微笑。

在这横平竖直、一撇一捺之间,又藏着何等调理气血、贯通经络的无形之力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