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172章 《镇规》启笔与核心锚定

第172章 《镇规》启笔与核心锚定(1/2)

目录

镇署的油灯亮到了后半夜,灯芯爆出的火星落在摊开的宣纸上,晕开一小片浅黄。包拯将最后一页户籍核查记录推到桌角,抬头看向围坐的众人——有镇里的老秀才、商户代表,有华工与移民的领头人,还有刚被请来的县衙文书。烛火在他们脸上明明灭灭,映着眼底的郑重。

“诸位也看到了,”包拯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叩击,声音透过夜的寂静传得格外清晰,“这三个月来,光是记录在册的纠纷就有二十七起。华工说移民抢了工坊的活计,移民说华工占着好地不撒手;商户嫌流动摊贩挡了门面,摊贩骂商户垄断了货源;就连孩子上学,都要分个‘先来后到’——再这样下去,华夏镇迟早要散。”

老秀才推了推老花镜,翻开手里的簿子:“大人说的是。前几日西头王屠户和东欧来的皮特因摊位大小打了一架,王屠户说‘这镇是我们先建的’,皮特说‘律法没写外来的不能杀猪’,吵到最后动了刀,现在还关在柴房里。”

“这就是症结所在。”包拯将一叠诉状推到众人面前,“没规矩可循,全凭旧习和心气儿办事。今日要草拟《镇规》,不是要捆住谁的手脚,是要给所有人立个秤,让是非有处说,公道有处找。”

商户代表周掌柜皱着眉:“立规矩容易,难的是让两边都认。华工觉得自己是‘本地人’,移民觉得该‘一碗水端平’,这秤咋摆?”

包拯没直接回答,而是看向坐在角落的华工领头人赵大叔:“赵叔,您说说,华工最在意啥?”

赵大叔黝黑的脸在灯下泛着油光,他搓了搓布满老茧的手:“俺们没啥大念想,就是怕辛辛苦苦攒下的家业,被新来的搅黄了。就说那铁匠铺,俺们祖祖辈辈在镇上打铁,现在东欧来的伊凡也开了家,价钱比俺们低两成,这不是逼着人没法活?”

“俺们也不是故意压价!”移民代表皮埃尔立刻反驳,声音带着急腔,“俺们刚落脚,没本钱租好铺子,只能在街边搭棚子,成本低自然卖得便宜。再说了,赵大叔家的铁器掺了太多废铁,俺们的手艺不比他差,凭啥不能卖?”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吵起来,烛火被气流掀得直晃。包拯抬手示意安静,又问:“伊凡觉得,移民最缺啥?”

伊凡刚想开口,旁边的玛丽娅抢过话头:“缺个正经身份!俺们住了三年,娃都生在这儿了,镇民大会还不让俺们说话,说‘没入籍就不算数’。上次修水渠,征了俺们的地,补偿却比华工少一半,这凭啥?”

“地是按人头分的,你们人还没上户籍册子……”老秀才试图解释,却被汉娜打断:“户籍要等五年,可地是实实在在被挖了渠,难道就因为没册子,汗白流、地白占?”

争吵声再次响起,这次更烈,连县衙文书都忍不住插嘴:“按朝廷律例,移民入籍确有年限……”

“律例也得看情理!”包拯突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威严,“今日立《镇规》,就从‘身份’二字改起。”他提笔蘸墨,在宣纸顶端写下“华夏镇规(草案)”,然后顿了顿,落下第一个字:“一”。

“第一条,凡在华夏镇居住满一年者,无论原籍何处、何时迁入,统称‘镇民’,在镇内享有同等话语权。镇民大会每月初一召开,不分先来后到,一户一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