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409章 自治领护卫队组建

第409章 自治领护卫队组建(1/2)

目录

华夏自治领的晨雾中,一阵整齐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三十名身着统一灰布短打的汉子列成三排,站在演武场中央,腰间束着宽腰带,手里握着制式长刀,目光坚毅地望着前方高台上的天宇。这是自治领护卫队的首批队员,也是天宇为守护这片土地筑起的第一道防线。

一、招募:从“能打”到“可靠”的筛选

护卫队的招募令贴出时,报名处挤破了头。有曾在旧军队服役的退伍兵士,有村里身手矫健的猎户,甚至有年轻力壮的农夫——自治领成立后,百姓日子安稳了,都想为这片土地出份力。但天宇定下的招募标准却异常严格,不仅要看身手,更要看“根骨”。

“护卫队不是打手,是百姓的盾。”天宇在招募会上说得明白,“第一要忠,得是土生土长的自治领人,或是在这儿扎下根的外乡人,身家清白,邻里口碑得过得去;第二要勇,遇着歹人敢往前冲,见着危难敢伸手;第三要细,治安巡逻得留意街角的异常,应急救援得看顾到老弱妇孺,心粗的不要。”

负责筛选的是退伍老兵赵武,他带着五个副手,先查户籍,筛掉那些有过偷盗、斗殴记录的;再问邻里,凡是被说“心术不正”“见利忘义”的,直接划掉;最后才是体能测试——负重跑十里地、举百斤石锁、徒手对练,能坚持到最后的,才算闯过第一关。

猎户出身的王虎差点被刷掉。他箭术百步穿杨,体能测试拿了第一,但邻里说他“性子烈,容易动手打人”。赵武特意带他去集市“见习”,见着有人抢商贩的钱,王虎攥着拳头就要冲上去,却被赵武按住:“先看清楚,那是摊主和自家兄弟闹别扭。”事后赵武问他:“若不分青红皂白就动手,伤了好人咋办?”王虎红着脸低头:“我……我会先问清楚再动手。”最终,他凭着“勇”和愿意改的态度留了下来。

像王虎这样被“敲打”后通过的,占了近半数。招募结束时,原本报名的两百多人,只留下三十个——十个退伍兵士(负责战术指挥)、十五个猎户或农夫(熟悉地形)、五个会医术或木工的(应急救援用),年龄都在二十到三十五岁之间,个个身强力壮,眼神里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

二、职能:左手治安,右手应急

“护卫队不是只拿俸禄不干事的摆设。”天宇在成立仪式上,指着演武场边的两块木牌,“这两块牌子,就是你们的本分。”

左边木牌写着“治安巡防”:每日分三班巡逻,城区每两时辰一趟,乡村每半日一趟,重点查访街角巷尾的可疑人员、未关的门户、隐患建筑;集市上要盯着扒手、骗子,遇到纠纷要当场调解,调解不了的送官府;夜间要查宵禁后的违规出行,遇着醉酒闹事的先带回队里醒酒。

右边木牌写着“应急救援”:农户家失火要带头救火,河堤决口要第一时间扛沙袋,遇着迷路的孩童、受伤的路人要主动救助;甚至连谁家屋顶漏雨、谁家耕牛丢了,只要报上来,都得出动帮忙找。

“简单说,就是白天当‘街长’,夜里当‘更夫’,出事了当‘救火队’。”赵武给队员们解释时,说得直白,“咱拿的是自治领的饷,就得护着自治领的人,管着自治领的事。”

为了让职能落地,天宇让人赶制了统一的装备:灰布短打外罩着“护卫”字样的红绸号衣,方便百姓识别;每人配一把制式长刀(非紧急情况不得出鞘)、一盏巡逻灯、一个哨子(遇险要吹三声长哨);另外,队里还备了十副担架、二十把铁锹、五桶灭火水——这些都是应急时用的“家伙什”。

三、训练:从“散兵”到“铁军”的打磨

招募到位后,三个月的集中训练就开始了。天不亮,演武场就响起了口号声——

“一二一!一二一!”赵武拿着长杆,盯着队员们的队列,“步子齐点!巡逻时歪歪扭扭,百姓看着就不放心!”

队列训练是基础,不仅要走得齐,还要练“眼观六路”:走路时得瞟着街角的阴影、墙上的攀爬痕迹、门窗的异常;听到异响要立刻停下,判断声音来源;见着形迹可疑的人,要不动声色地跟一段,再上前盘问。

体能训练更是家常便饭:每日晨跑十里地,负重三十斤;午后练刀术(主要练格挡、制服,而非砍杀)、徒手擒拿(要求“制敌不伤人”);傍晚还要学“规矩”——赵武请来官府的文书,教他们认简单的字(至少得认识“自治领”“护卫队”“紧急”这些词),学基本的调解话术(“您消消气,有话慢慢说”“这事按规矩该这么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