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资治通鉴白话版 > 汉纪二十五(公元前7年-前6年)

汉纪二十五(公元前7年-前6年)(1/2)

目录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

春天正月,汉成帝前往甘泉宫,祭祀天神泰畤。

二月壬子日,丞相翟方进去世。当时火星停留在心宿(古人认为这是预示帝王有灾的天象),丞相府的议曹平陵人李寻给翟方进写了封信,说:“灾祸来得又急又凶,皇上对您的不满肯定越来越多,您哪能只想着不被罢官流放就算了!咱们丞相府三百多号人,就盼着您拿个主意,带大家尽忠,把灾祸转变成好事。”翟方进看了信,愁得不行,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巧,郎官贲丽擅长观测星象,说这种天象意味着要有大臣为此承担责任。汉成帝就把翟方进召进宫中。翟方进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做什么,皇帝的诏书就到了,诏书里指责他没把政务处理好,导致灾害频发,百姓日子过得穷困,最后说:“本来想直接免了你的职位,但又不忍心,现在派尚书令赐你上等美酒十石、肥牛一头,你自己好好考虑吧!”翟方进没办法,当天就自杀了。皇帝对外隐瞒了他自杀的真相,派九卿带着诏书追赠他印绶,赏赐御用的棺椁,还让少府安排丧葬器具,连灵堂的柱子、栏杆都裹上了素布。皇帝自己还多次亲自去吊唁,给的礼遇比其他丞相去世时都要隆重。

司马光评论说:晏婴说过“天命不会改变,也不会有第二种安排”。福祸降临,怎么能转移呢?以前楚昭王、宋景公不忍心把灾祸转嫁给大臣,说“把心腹的病转移到四肢,有什么用呢!”就算灾祸真能转移,仁慈的君主都不愿意这么做,更何况根本转移不了!要是翟方进罪不至死却被皇帝逼死,这是欺骗上天;要是他真有罪该受刑,皇帝却隐瞒杀他的真相,还厚葬他,这是欺骗世人。汉成帝既想欺骗上天和世人,最后又没得到任何好处,真是不明白天命啊!

三月,汉成帝前往河东,祭祀土地神后土。

丙戌日,汉成帝在未央宫驾崩。

汉成帝平时身体强壮,没什么疾病。当时,楚思王刘衍、梁王刘立来京城朝见,第二天早上就要离开。前一晚,皇帝在白虎殿安排好了送别仪式;还打算任命左将军孔光为丞相,已经刻好了侯爵的印信,写好了任命文书。夜里还好好的,快天亮的时候,皇帝穿上裤子袜子准备起身,突然衣服滑落,说不出话来,到上午十点左右就去世了。民间议论纷纷,都把皇帝的死归罪于赵昭仪。皇太后下诏,让大司马王莽会同御史、丞相、廷尉一起彻查,询问皇帝从生病到去世的详细情况。赵昭仪最后自杀了。

班彪称赞道:我的姑姑曾在后宫做婕妤,我们父子兄弟都在宫中侍奉皇帝,姑姑多次跟我说:“汉成帝很注重仪表,上车时身姿端正,不左顾右盼,说话不急不躁,也不随意指指点点。上朝时神情庄重,威严得像神明一样,真有天子的仪态!他博览古今,能接受大臣的直言进谏,公卿们的奏议也都很有价值。当时天下太平,朝廷上下和睦。可惜他沉迷酒色,赵氏姐妹扰乱后宫,外戚把持朝政,说起来真是让人痛心!”从建始年间开始,王氏家族逐渐掌握国家大权,汉哀帝、汉平帝在位时间都很短,最后王莽篡夺皇位,可见王氏家族的权势是慢慢积累起来的!

就在汉成帝去世当天,孔光在皇帝灵前接受任命,担任丞相,被封为博山侯。

富平侯张放听说汉成帝驾崩,思念过度,天天哭泣,没多久也死了。

荀悦评论说:张放不是不爱皇帝,但他的爱里没有忠诚。只爱却不忠,这是对仁德的伤害!

皇太后下诏,恢复在长安南北郊祭祀天地的旧制。

夏天四月丙午日,太子即位,前往高祖庙祭拜;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同时大赦天下。

汉哀帝刚即位时,生活十分节俭,削减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朝廷政务都亲自处理,大家都盼着他能带来天下大治的局面。

己卯日,汉成帝被安葬在延陵。

太皇太后下令,让傅太后、丁姬每隔十天可以去一次未央宫。

皇帝下诏询问丞相和大司空:“定陶共王的太后应该住在哪里?”丞相孔光早就听说傅太后性格强势暴躁,又很会弄权。从汉哀帝还是婴儿时,傅太后就抚养他、教导他,而且汉哀帝能当上皇帝,傅太后也出了不少力。孔光担心傅太后参与朝政,不想让她和皇帝朝夕相处,就建议说:“应该给定陶太后另外修建宫殿。”大司空何武却说:“可以让她住在北宫。”皇帝听从了何武的建议。北宫有一条紫色的通道直通未央宫,傅太后果然通过这条通道,每天都能见到皇帝。她不断要求给自己更高的尊号,还想提拔自己的亲属,搞得皇帝都没法按正道行事。高昌侯董宏揣摩皇帝心思,上书说:“秦庄襄王的生母本来是夏氏,后来被华阳夫人收为养子。秦庄襄王即位后,两人都被尊为太后。所以应该尊定陶共王的王后为帝太后。”这件事交给有关部门讨论,大司马王莽和左将军、关内侯、领尚书事师丹弹劾董宏:“他明知皇太后的尊号是天下唯一的,却拿灭亡的秦朝做例子,误导朝廷,说这种不该说的话,属于大逆不道!”汉哀帝刚即位,为人还比较谦让,就采纳了王莽和师丹的建议,把董宏贬为平民。傅太后知道后勃然大怒,逼着皇帝一定要给她尊号。皇帝只好去求太皇太后,让太皇太后下诏,尊定陶恭王为恭皇。

五月丙戌日,汉哀帝立傅氏为皇后,傅皇后是傅太后堂弟傅晏的女儿。

皇帝下诏说:“《春秋》里讲,母亲因为儿子尊贵。现在尊定陶太后为恭皇太后,丁姬为恭皇后,给她们各自设置詹事管理事务,食邑待遇和太皇太后、皇太后一样。”又追尊傅太后的父亲为崇祖侯,丁姬的父亲为褒德侯;封舅舅丁明为阳安侯,舅舅的儿子丁满为平周侯,皇后的父亲傅晏为孔乡侯,皇太后的弟弟、侍中、光禄大夫赵钦为新城侯。太皇太后下诏,让大司马王莽辞官回家,给皇帝的外戚让路;王莽也上书请求退休。皇帝派尚书令下诏,让王莽继续任职,又派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去劝太皇太后:“皇帝听说太后的诏书后非常难过!如果大司马不出来任职,皇帝就不敢处理朝政了!”太皇太后这才让王莽继续处理政务。

汉成帝在位时,靡靡之音特别盛行,宫里有名的乐师丙强、景武等人既富有又显赫,就连皇亲国戚都跟皇帝争抢这些乐师。汉哀帝还是定陶王的时候就讨厌这种风气,而且他自己也不喜欢靡靡之音。六月,他下诏说:“孔子说过‘摒弃郑国的音乐,郑国的音乐太淫靡’。现在撤销乐府官署;那些用于祭祀天地和古代军事演练的音乐,符合儒家经典要求,不属于郑国、卫国的靡靡之音,单独列出来,归其他官署管理。”这次改革,裁撤合并了一大半的乐府机构。但老百姓听惯了这些流行音乐,朝廷又没有大力推广高雅音乐来替代,所以不管是富豪还是官吏百姓,依然沉迷其中,和以前没什么两样。

王莽向皇帝推荐中垒校尉刘歆,说他既有才能又品行端正。刘歆因此当上侍中,随后又慢慢升迁为光禄大夫,变得地位显贵,深受皇帝宠信,还把名字改成了刘秀。汉哀帝又让刘秀负责掌管《五经》相关事务,完成他父亲刘向未竟的事业。于是刘秀整理了天下群书,向皇帝上奏了《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整套书涵盖六略、三十八种分类,收录了五百九十六家的着作,总计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在《诸子略》里,刘秀把诸子学派分为九流,也就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他认为:“这九家学派兴起于王道衰落、诸侯纷争的时代。当时各国君主喜好不同,九家学说便纷纷涌现,各自强调自己的观点,推崇擅长的领域,靠这些主张游说诸侯,换取赏识。他们的观点看似针锋相对,就像水火不容,实则也能相互促进;就像仁和义、敬和和,看似矛盾,却能相辅相成。《易经》说‘天下万物归宿相同,但途径各异;目标一致,但想法众多’。如今这些学派各展所长,深入思考来阐明观点,虽然存在不足,但总体而言,都是《六经》的分支。要是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能遇到圣明君主,加以引导整合,个个都能成为治国栋梁。孔子说过‘礼制失传,就去民间寻找’。如今距离古代圣人的时代久远,正统学术有所缺失,与其在别处寻找,这九家学说不比民间杂说更有价值吗?要是能研习《六经》,再参考九家学说,取长补短,就能通晓天下的治国方略了。”

河间惠王刘良能继承先祖献王的美好品行。他母亲太后去世时,刘良完全按照礼仪守丧。皇帝为此下诏,给他增加一万户封邑,把他树立成皇族的道德榜样。

当初,董仲舒曾劝汉武帝:“秦朝采用商鞅变法的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结果富人的田地一望无际,穷人却连插根锥子的地方都没有。城镇里有人富比国君,乡里有人豪比公侯,普通百姓怎么能不穷困!虽然古代的井田制很难立刻恢复,但也该适当借鉴古法,限制百姓占田数量,把多余的土地分给穷人,堵住兼并的路子;废除奴婢制度,取消主人随意处死奴仆的权力;减轻赋税,减少徭役,让百姓喘口气,这样国家才能治理好!”汉哀帝即位后,师丹又提议:“如今连续几代太平,官吏和百姓中的富豪家财万贯,可贫困百姓却越来越艰难,应该对占田等行为进行限制。”皇帝把这建议下发讨论,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诸侯王、列侯、公主占田都应有上限;关内侯、官吏和百姓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拥有奴婢不得超过三十人。限定期限为三年,违反规定的,田地和奴婢全部充公。”这政策一出,田宅和奴婢价格都降了,但皇亲国戚和皇帝身边的宠臣都觉得不方便。皇帝只好下诏:“这事以后再说。”于是政策就这么搁置了。皇帝还下诏给齐地主管制作宫廷服饰的三服官:“停止织造那些工艺复杂、耗费女工的绮绣织物,不再制作进献。”同时废除了任子令(官员可保举子弟为官的制度)和有关诽谤欺瞒的法令。让三十岁以下的宫女出宫嫁人,五十岁以上的官奴婢恢复平民身份,还提高了俸禄三百石以下官吏的待遇。

汉哀帝在未央宫摆酒设宴,内者令(负责宫内事务的官员)给傅太后设置帷帐,座位紧挨着太皇太后。大司马王莽巡查时看到,斥责内者令:“定陶太后只是藩王的妾室,怎么能和太皇太后平起平坐!”说完让人撤掉帷帐,重新安排座位。傅太后听说后,气得火冒三丈,拒绝出席宴会,还对王莽恨之入骨。王莽没办法,只好再次请求辞官回乡。秋天七月丁卯日,皇帝赐给王莽五百斤黄金、一辆豪华马车,批准他离职回家。朝中很多公卿大夫都称赞王莽,皇帝就对他格外恩宠,派中黄门(宦官)到王莽家听候差遣,每十天赏赐一次御膳。又下诏给曲阳侯王根、安阳侯王舜、新都侯王莽、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增加封邑,数量各有不同。还任命王莽为特进、给事中,让他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给予他和三公一样的礼遇。同时,允许红阳侯王立返回京城居住。

傅太后的堂弟、右将军傅喜,喜欢钻研学问,志向品行都很好。王莽辞官后,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傅喜身上。当初皇帝给外戚封官赐爵时,只有傅喜坚持谦逊,称病推辞;傅太后开始干预朝政后,傅喜也多次劝谏。因此傅太后不想让傅喜辅佐朝政。庚午日,皇帝任命左将军师丹为大司马,封高乡亭侯;赐给傅喜一百斤黄金,收回他的右将军印绶,让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回家养病;任命光禄勋淮阳人彭宣为右将军。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都上书说:“傅喜品行高洁,一心为国,是能辅佐朝廷的重臣。如今因为生病就突然被遣返回家,大家都很失望,都说‘傅家这位贤能的子弟,因为和定陶太后意见不合才被罢官’,百官都为国家感到惋惜。忠臣是国家的卫士,鲁国因季友安定或混乱,楚国因子玉决定强弱,魏国因无忌抵御外敌,项羽因范增决定存亡。百万大军,比不上一个贤才,所以秦国花千金离间廉颇和赵王,汉高祖用黄金挑拨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傅喜能留在朝廷,是陛下的荣光,也关系到傅氏家族的兴衰。”皇帝本来也很看重傅喜,没多久就重新重用了他。

建平侯杜业上书指责曲阳侯王根、高阳侯薛宣、安昌侯张禹,同时推荐朱博。汉哀帝从小就听说王氏家族骄横,心里不喜欢他们,但因为刚即位,暂时只能优待他们。一个多月后,司隶校尉解光上奏:“曲阳侯王根在先帝陵墓还没修建完成时,公然聘娶以前掖庭(皇宫宫女居住处)的女乐官殷严、王飞君等人,在家摆酒歌舞;王根哥哥的儿子成都侯王况,也娶了以前掖庭的贵人做妻子。这些行为都不符合臣子的礼仪,属于大不敬、不守法度!”皇帝生气地说:“先帝对王根、王况父子恩重如山,他们却忘恩负义!”不过念在王根曾有拥立皇帝的功劳,只让他回封地,把王况贬为平民,遣返回老家。王根和王况父亲王商举荐的官员,也都被罢官。

九月庚申日,发生地震,从京城到北方三十多个郡国受灾,很多城墙被毁,一共压死四百多人。皇帝就灾害一事询问待诏李寻,李寻回答说:“太阳是阳气的主宰,象征着君主。君主如果不按正道治国,太阳就会运行失常,变得昏暗无光。最近太阳尤其黯淡,光芒被侵蚀,还经常出现日晕、日珥等不祥现象。我不了解朝廷内部的事,但从太阳的变化来看,陛下的志向和操守,比起刚即位时已经衰退很多了。希望陛下秉持阳刚之气,坚定意志,严守治国法度,不要听信后宫女子和奸臣的花言巧语;对于保姆、乳母的求情请托,一概不要理会。坚守大义,不要因小失大;实在不得已,可以赏赐财物,但绝不能私自授予官位,这可是上天的禁令。

“月亮是阴气的主宰,象征着皇后、大臣和诸侯。最近月亮频繁出现异常,这预示着太后干预政事,扰乱朝纲,导致阴阳失衡,对谁都没好处。我不了解朝中事务,只是根据天文现象推测,如果真是这样,说明陛下身边的近臣已经不可靠了。希望陛下亲自选拔贤才,不要因为个人好恶排斥人才,以此巩固国家根基,让朝廷强大起来!”

李寻向皇帝进言说:“我听说五行之中以水为根本,水代表着公平。如果君主治理国家公正严明,那么天下的河流就会畅通有序;要是偏袒私党、纲纪混乱,河水就会泛滥成灾。如今汝水、颍水泛滥,和雨水一起危害百姓,这就像《诗经》里说的‘百川沸腾’,问题出在那些结党营私的大臣身上。希望陛下能稍稍抑制一下外戚大臣的势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