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 > 第34章 APU 的现状

第34章 APU 的现状(2/2)

目录

“外部电源接驳?只修复关键线路?”我瞪大了眼睛,这方案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在我看来,修复设备就该“修到完好”,可系统居然提出“断舍离”,只保留最核心的功能,用“凑活”的方式让设备运转,这简直是“骚操作”。

“系统,这样‘凑活’真的可行吗?会不会导致ApU二次损坏?”我还是有些担心,毕竟这是“老兵”号目前唯一可用的辅助能源机组,要是因为临时方案弄坏了,后续修复会更麻烦。

“‘临时替代方案’已通过系统模拟验证,核心逻辑为‘优先保障关键功能,非必要功能舍弃’:

1.外部电源接驳:使用宿主背包内的E-90应急电池(3节串联,提供12V电压),通过临时线路接驳至ApU核心供电端子,绕过损坏的内部电池组,仅满足核心电机启动与基础系统供电,能耗较低(每小时耗电0.5kwh),3节电池可续航约12小时,后续可通过更换电池持续供电;

2.关键线路修复:仅保留‘电源输入线(2根)、电机控制线(3根)、能源输出线(2根)’共7根线路,其余21根非必要线路(如故障报警线、远程控制线)暂时剪断并做好绝缘处理,避免短路风险,同时减少修复工作量;

3.能量转换器简化修复:仅更换2个鼓包电容(可从宿主之前收集的废弃数据终端中拆解获取适配电容),拆除卡死的风扇,利用ApU舱室的自然通风散热,经模拟,在500w低功率运转下,转换器温度可控制在安全阈值内(≤60c)。”

系统的解释条理清晰,甚至在光幕上弹出了“外部电源接驳示意图”“关键线路标识图”,连从废弃数据终端拆解电容的步骤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我看着这些详细的方案,心里的惊讶渐渐变成了佩服——原来修复设备不一定非要“完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凑活能用”才是最实用的选择,这大概就是系统作为“废品改造专家”的核心思路。

“现在开始执行‘临时替代方案’,第一步:拆解废弃数据终端获取适配电容。”系统的提示音响起,我立刻从背包里掏出之前在船员休息区捡到的废弃数据终端——这是一个巴掌大的设备,屏幕碎裂,外壳锈蚀,但内部的电容很可能与ApU的能量转换器适配。

我用螺丝刀小心地拆开数据终端的外壳,里面的线路板暴露出来,上面整齐地排列着十几个电容。系统的扫描光线瞬间锁定其中两个:“检测到2个1000μF\/16V电容,与ApU能量转换器鼓包电容型号一致,可直接替换。”我用镊子小心地将这两个电容拆下来,放在一旁的工具盒里,又将数据终端的外壳装好——虽然设备已经废弃,但里面的其他零件说不定以后还能用。

第二步,修复关键线路。我按照系统标注的“关键线路标识”,蹲在ApU机身旁,逐一梳理缠绕的线缆。那些被标注为“非必要”的线路大多是细号线,我用绝缘钳小心地剪断,然后用绝缘胶带将线头包裹好,避免铜芯裸露导致短路。这个过程格外繁琐,每一根线路都要对照光幕上的标识确认,生怕剪错关键线路。

当只剩下7根关键线路时,我开始检查熔断情况——2根电源输入线中有1根熔断,3根电机控制线完好,2根能源输出线中有1根接线端子松动。我从背包里掏出备用的5米线路,剪下合适的长度,替换掉熔断的电源输入线,又用螺丝刀将松动的能源输出线端子重新固定好。当最后一根线路连接完成时,光幕上弹出提示:“关键线路修复完成,无短路风险,可正常供电。”

第三步,更换能量转换器的电容。我打开能量转换器的检修面板,里面的景象比外面更糟糕——黑色的油泥覆盖了整个线路板,两个鼓包的电容像鼓起的小灯笼,格外显眼。我用毛刷小心地清理掉表面的油泥,露出线路板的焊点,然后用电烙铁(从工具箱里翻出的二手货,幸好还有电)将鼓包电容焊下来,再把从数据终端拆解的新电容焊上去。焊接时,系统实时提示“焊点温度控制在350c左右,避免烫坏线路板”,我屏住呼吸,手尽量保持稳定,直到最后一个焊点完成,才松了一口气。

最后一步,外部电源接驳。我从背包里掏出3节E-90应急电池,用导线将它们串联起来,然后按照光幕上的“接驳示意图”,将导线的一端连接到ApU的核心供电端子,另一端连接电池的正负极。连接的瞬间,ApU机身侧面的一个绿色指示灯突然亮起,发出微弱的光芒——证明外部电源已经成功接入。

“临时替代方案执行完成,启动ApU核心电机,测试运转状态。”系统的提示音响起,我深吸一口气,按下了ApU顶部的启动按钮。

“嗡嗡——”电机运转的声音从ApU内部传来,虽然比之前临时启动时更微弱,却异常稳定。机身表面的指示灯依次亮起:绿色的“电源接通”灯、黄色的“电机运转”灯、蓝色的“能源输出”灯,没有任何红色故障灯亮起。光幕上实时刷新着数据:“ApU当前功率:480w(接近最低功率模式),电机转速:1500r\/(正常范围),能量转换器温度:32c(安全),能源输出电压:220V(标准)。”

“成功了?真的能用!”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之前的担心和绝望一扫而空。眼前的ApU虽然看起来依旧破败——外壳沾满油污、侧面线路裸露、底部没有电池组,像一个“缺胳膊少腿”的病人,却真的通过系统的“骚操作”,实现了最低限度的运转。

我走出ApU舱室,沿着中层通道向货运舱走去,沿途的应急灯依旧明亮,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也稳定在“安全”范围。虽然这个临时方案只能维持12小时,需要频繁更换电池,能量转换器也没有风扇散热,但至少,它解决了“老兵”号基础能源的问题,为后续修复争取了时间。

“系统,你这方案也太‘凑活’了吧?要是能量转换器温度过高怎么办?要是外部线路松动导致断电怎么办?”我在心里吐槽,却忍不住带着一丝佩服——在资源极度有限的情况下,能想出这样的“骚操作”,也只有系统能做到了。

“‘临时替代方案’设计寿命为72小时(3天),期间系统会实时监测ApU状态,温度超过55c时会自动降低输出功率,线路松动会触发声光报警。”系统的机械音依旧客观,“72小时内,宿主需完成两件事:1.从学院垃圾场寻找适配的二手电池组(替换外部临时电源);2.收集足够的备用线路和电容(彻底修复能量转换器与接线系统),否则ApU将再次停止运转。”

我点点头,心里已经有了计划——明天一早就去学院垃圾场,那里常年堆放着淘汰的训练舰零件,说不定能找到适配的电池组和线路。现在,我终于明白系统教给我的不仅是“能源优先”,还有“灵活变通”——在修复废品的路上,没有“必须完美”的规则,只有“先解决眼前问题”的实际。

我回到ApU舱室,仔细检查了一遍外部电源的接线,又用绝缘胶带将裸露的线路固定好,确保不会轻易松动。看着眼前这个“凑活能用”的ApU,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这不是一次“完美的修复”,却是一次“最实用的修复”,它让我明白,作为“破烂王”,面对破败的设备,专注于具体问题、灵活寻找替代方案,比追求“完美”更重要。

离开舱室时,我最后看了一眼运转中的ApU,绿色的指示灯在白光下格外醒目,像一颗在黑暗中坚持跳动的心脏。我在心里默念:“再坚持几天,等我找到零件,一定让你彻底恢复健康。”

沿着明亮的通道走出“老兵”号,夜色已经笼罩了船坞。虽然ApU的现状依旧不容乐观,但至少,我找到了暂时的解决方案,有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