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 > 第51章 钢铁的呻吟

第51章 钢铁的呻吟(2/2)

目录

“姿态角已恢复至0°,管道拖拽未造成船体结构损伤,当前结构应力值138pa(低于安全阈值150pa),可继续保持当前功率推进。”系统的播报声让我稍微放松,可目光却不敢离开光幕上的分贝监测数值——它像一个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突破安全线。

推进持续到第15分钟时,周围的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船体进入了船坞的设备密集区,周围堆满了废弃的引擎外壳、破损的控制台和缠绕的线缆。这些障碍物不仅限制了移动空间,还会反射声音,导致金属摩擦声在局部区域形成回声,分贝监测数值偶尔会跳到66分贝,虽然依旧安全,却让我的心始终悬在半空。

“前方10处存在废弃的通讯塔支架,直径约50,船体需向右侧偏移0.5才能避开,偏移角度0.3°,需分3次微调,每次调整0.1°,间隔5秒,避免姿态波动过大。”系统的导航提示响起,我立刻集中注意力,手指在屏幕上精准点击——第一次微调0.1°,船体姿态角变为+0.1°,摩擦声向右侧偏移;5秒后第二次微调,姿态角+0.2°;再5秒后第三次微调,姿态角稳定在+0.3°。

整个过程中,我死死盯着观察窗外的通讯塔支架——它像一根巨大的金属柱子,矗立在船体右侧,最窄处与船体的间距只有0.8。当船体缓缓通过支架时,我甚至能看到支架上的锈迹随着震动簌簌掉落,心里的紧张感达到了顶点——只要偏移角度多0.1°,船体就会撞上支架,不仅会触发碰撞警报,还可能损坏推进器。

“已安全通过通讯塔支架,当前距离第二个隐藏点15,预计剩余时间7分钟,可降低功率至40%,进入减速模式。”系统的提示音像天籁般响起,我轻轻滑动功率滑块,将总推力降至2.8N,船体的移动速度逐渐减慢,震颤感和摩擦声也随之减弱,像巨兽在接近猎物时,再次放慢了脚步。

就在这时,光幕上的分贝监测数值突然跳了一下——从64分贝升至67分贝,虽然只持续了1秒,却让我瞬间僵住。“检测到船坞东侧声音传感器方向传来短暂干扰信号(可能是其他废弃设备倒塌),当前传感器未触发警报,船体声音传播至传感器仍为62分贝,安全。”系统的解释让我松了口气,可心里的恐惧却丝毫未减——刚才那一下,差点让我的心脏跳出胸腔。

距离第二个隐藏点还有5时,我再次降低功率至30%,总推力2.1N,船体的移动几乎变得难以察觉,只有细微的震颤还在传递。观察窗外的隐藏点是一个位于设备密集区中央的狭窄空间,周围被废弃的控制台和零件堆环绕,刚好能容纳“老兵”号的船体,形成天然的声音屏障。

当船体完全进入隐藏点的阴影时,我按下了“推进暂停”按钮。推力曲线瞬间归零,震颤和摩擦声同时消失,舰桥里重新陷入寂静,只剩下我的呼吸声和心跳声在快速回响。

“第二段推进完成,累计位移60,耗时22分钟,船体姿态稳定,结构应力值140pa,未触发任何安防警报。但需注意:第二段推进过程中,声音分贝多次接近传感器阈值,第三段推进路径靠近船坞核心区域(传感器密度增加30%),需进一步降低推进功率(35%-40%),减少噪音产生。”系统的总结报告弹出,光幕上的“声音风险等级”从“中风险”升级为“高风险”。

我靠在座椅上,闭上眼睛,试图平复快速跳动的心脏。这22分钟,比第一段的25分钟更漫长——更频繁的震动、更复杂的摩擦声、更密集的障碍物,每一步都像在“钢丝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渊。掌心里的冷汗还在不断渗出,数据板的边缘已经被汗水浸得有些滑腻,可我知道,这还不是结束。

第三段推进需要通过第一个狭窄弯道(最小通行宽度10),那里不仅空间狭小,还靠近船坞的核心传感器阵列,任何一点异常噪音,都可能被瞬间捕捉。而最关键的是,我始终在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持续不断的金属摩擦声,真的能一直不被听见吗?那些分布在船坞各处的传感器,真的会一直“沉睡”吗?

我睁开眼睛,看向观察窗外的黑暗——隐藏点外,设备堆的阴影在应急灯的照射下扭曲变形,像一个个潜伏的怪物,等待着猎物的出现。光幕上的时间轴显示,第三段推进将在00:50启动,距离现在只有18分钟。

我掏出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第二段推进完成,需重点关注:1.声音传感器灵敏度高于预期,第三段推进功率需控制在35%以下,总推力≤2.45N;2.弯道通行时需极致精准控制姿态角,偏差不超过0.05°;3.准备应急隔音措施(如在船体边缘覆盖隔音棉),降低声音传播。”

写完后,我合上笔记本,再次握紧数据板。指尖传来屏幕的冰凉,与掌心里的冷汗形成鲜明对比。舰桥里的寂静还在继续,可我知道,这只是第三段推进前的短暂喘息。

“老兵”号的钢铁呻吟,还将在船坞的黑暗中继续回荡。而我们,只能在这呻吟声中,小心翼翼地寻找着通往自由的缝隙。下一段推进,即将开始,而这一次,我们面对的,将是更严峻的考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