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观测站的笔记本(前往沙漠第十九天至二十一天)(1/2)
走进沙漠第十九天。
他们走了玛多高原湖盆边缘冰原的冰封湿地。
地貌愈发平坦开阔,抵达玛多高原湖盆边缘的冰原地带后,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冰原,没有任何凸起,平坦得像巨大的镜子,周围的低山丘陵形成天然盆壁,与冰原融为一体,天地间只剩白色冰面与灰色山影,辽阔得令人窒息,不见一丝人烟。
玛多高原湖盆是青藏高原板块运动形成的断陷盆地,亿万年的地质演化让这里聚集了大量湖泊,被誉为“千湖之县”,如今所有湖泊与平原都被冰雪覆盖,形成震撼的冰原景观。
冰原上没有任何遮挡,寒风毫无阻碍地肆虐,风速快时几乎能将人吹倒,而且极易迷失方向,远处的冰面反光强烈,容易造成雪盲。
积雪均匀覆盖冰面,厚达小腿,踩上去“咯吱”作响。周围植被极度稀疏,只剩少量暗绿色苔藓贴在冰面。
徐明沿着冰原边缘往湖盆腹地走,中途被狂风裹挟的冰粒砸中脸颊,疼得他龇牙咧嘴睁不开眼,只能蹲在地上躲避。
狼也就地趴下,用前腿抱住脑袋,等风势稍减后,狼先站起来,回头望了他一眼,像是在催促他继续前行。
他站起身,跟着狼的脚步继续前行。途中他发现一座废弃的水文观测站,门窗紧闭,推开后里面积满灰尘,在抽屉里找到一本防水笔记本和一支没水的钢笔跟一支断裂的铅笔,这让他想起了末日之前的生活。
徐明打开笔记本:
笔记本的封面是耐磨的氯丁橡胶材质,边缘被岁月磨得有些发黏。翻开第一页,泛黄的纸页上印着“玛多水文观测站2048年度记录”的字样,字迹是印刷体,边角因长期折叠微微起翘。
里面的内容大多是密密麻麻的手写数据:“3月12日,扎陵湖水位1083.2米,冰层厚度0.8米,冰下浮游生物密度2.3x103个\/升”“4月5日,鄂陵湖入湖流量12.3立方米\/秒,水质ph值7.8,溶解氧8.1毫克\/升”“5月20日,湖边芦苇长势良好,水鸟栖息地范围扩大至北岸滩涂”,字迹工整利落,偶尔有几处被划掉重写,墨痕因纸张吸水微微晕开。
中间几页夹着一张褪色的照片,是观测站工作人员的合影,背景里的扎陵湖碧波荡漾,远处的阿尼玛卿雪山清晰可见,人们穿着蓝色工装,脸上带着朴实的笑,有人手里还举着测量仪器。
往后翻,数据记录渐渐变得断断续续,字里行间透出焦灼,字迹从工整到潦草,沾着雪水与血迹,署名老李:
9月8日,晴,日均温2c夜-5c,初雪飘落。与老王检查观测仪、发电机、电台均正常,外墙返潮处已用防水砂浆修补,物资充足,补给约10月中旬到。
9月18日,阴,日均温0c夜-9c,大雪封路,能见度不足500米。轮流记录传输观测数据,早晚与山下电台联络信号稳定,柴油消耗略增。
9月30日,小雪转暴雪,日均温-4c夜-12c,积雪近门槛。完成当日湖水位、气温数据记录,明日计划检查天线防积雪压坏。
10月12日,暴雪,日均温-8c夜-15c。与老王检查天线无损坏,电台告知补给推迟3天,3天而已不着急,物资尚足,当日观测数据正常传输。
10月17日,晴转暴雪,日均温-10c夜-20c,24小时降温15c,湖面结冰20。强暴雪+冰粒冲击,能见度不足10米,湖面冰层承载力不足无法外出架设设备,室外传感器被暴雪掩埋,最后记录冰面温度-25c,补给暂缓,开始严格省粮。
10月18日,暴雪,日均温-12c夜-22c,积雪过门槛。吃挂面配肉干,卫星电话求救未果,简易检修电台仍无稳定信号。
10月20日,雪,日均温-15c夜-25c,屋顶漏雪。勉强完成室内气温记录,老王咳嗽加重,无药可治,夜里听闻不明野兽嘶吼,室外观测因持续暴雪暂停。
10月23日,阴,日均温-18c夜-27c,风雪渐小。外出清理观测站周边积雪及传感器表面冰雪,发现巨型奇怪脚印,电台彻底失联,无法传输数据。
10月25日,强冷空气,日均温-20c夜-29c,水杯冻裂。为省柴油减少发电机供电时长,观测仪因供电不稳定无法全负荷运行,仅能记录基础数据,靠加热融雪喝水,心里发慌。
10月26日,雪转晴,日均温-19c夜-26c。探访空无一人的定居点,捡回两件旧羊皮袄,返回后检查发电机仍能启动,尝试修复室外传感器未果。
10月29日,暴雪,日均温-22c夜-30c,铁皮屋顶作响。发电机油耗激增,为保命严格控制供电,卫星电话冻失效,罐头耗尽,彻底暂停所有室外观测。
11月2日,阴,日均温-25c夜-33c,物资告罄。老王卧床不起,仪器室玻璃被冰块砸碎,室外传感器遭二次损坏,观测设备彻底瘫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