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金流铸基石,烽烟化春潮(2/2)
“诸君!”茅焦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陛下重托,帝国新业,尽系于此行!尔等所携,非止图纸,乃强秦之利器,活民之根本!此去各郡,当倾囊相授,务使新器落地生根!若有懈怠,或藏私误工,工部之法,绝不姑息!”话语如锤,敲打着每个人的心弦。
“谨遵侍郎钧命!必不负陛下所托!”众人齐声应诺,声震屋瓦。
随着茅焦大手一挥,车队在晨光中辚辚启程。车轮碾过咸阳城平整的驰道,向着帝国的四面八方驶去。他们身后,工部衙署内灯火彻夜不熄,无数刀笔吏伏案疾书,墨色官印如雨点般落下。一份份盖着鲜红工部大印、详细规定双方权责、技术传授时限、产品质量标准的契书被快马送出,追向那些刚刚离开咸阳、尚在归途中的竞拍成功的商贾巨擘。
帝国广袤的疆域,正被这场由咸阳宫拍卖槌声引发的金色洪流与工部技术飓风,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
陇西,狄道城外。
黄土塬上,巨大的窑炉如同蛰伏的巨兽,在乌氏匠人和工部技正的共同指挥下拔地而起。窑炉依山而建,形制与工部图纸分毫不差。炉火熊熊,映红了半边天空,灼热的气浪扭曲了空气。工部匠作使手持长杆,蘸着特制的泥浆,仔细地在刚砌好的耐火砖缝间勾抹,一边大声讲解着控温的诀窍:“看这火色!青中带白方是上品!过红则生,过白则脆!记牢了!”围观的乌氏工匠屏息凝神,眼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憧憬。远处,运送石灰石与黏土矿的车队如同长龙,扬起滚滚烟尘,直通矿山深处。乌氏倮站在高坡上,望着这热火朝天的景象,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一丝笑意爬上嘴角。这水泥,便是他乌氏未来百年之基!
巴蜀,成都郊野。
程氏庞大的造纸工坊如同被注入了新的灵魂。工部技正带来的新型竹帘抄纸法和碱液蒸煮配方,正被匠人们如饥似渴地吸收、实践。巨大的石碾在畜力牵引下隆隆滚动,将沤软的竹麻纤维碾成细腻的纸浆。抄纸池旁,匠人们屏住呼吸,手腕轻抖,一张张匀薄如蝉翼的新纸在特制竹帘上瞬间成型,引来阵阵压抑的惊呼。工坊一隅,新辟的铅笔制作区更是热闹非凡。石墨矿粉与黏土的比例被严格把控,填入特制的木槽模具,经阴干、烘烤、打磨,一支支乌黑发亮、书写流畅的铅笔源源不断地产出。程不害拿起一支新制的铅笔,在一块刨光的木板上随手写下“大秦万年”四个字,笔画清晰流畅,他眼中闪烁着狂喜的光芒。蜀道难,却挡不住这承载着文墨清风的纸笔,即将如春潮般涌向帝国西陲!
闽越,武夷山下。
曾经瘴疠横行、山石嶙峋的荒坡,此刻成了沸腾的工地。林氏招募的数千山民、工匠,在工部匠作使的指导下,挥舞着崭新的、闪烁着寒光的曲辕犁,奋力劈开板结的红壤!锋利的犁铧深深嵌入土地,轻松地翻起大块肥沃的泥土,效率远超旧式直辕犁数倍!引来山民们一阵阵敬畏的欢呼。山坡高处,巨大的龙骨翻车在湍急的溪流旁架设起来。工匠们喊着号子,将一节节粗大的木制链斗安装到位。随着水轮被溪水冲击转动,哗啦啦!清冽的山泉水被源源不断地提上高坡,顺着新开凿的沟渠,欢快地流向下方刚刚开垦出的层层梯田!干裂的土地贪婪地吮吸着甘泉,蒸腾起湿润的水汽。林珩赤着脚,踩在湿润的新土上,捧起一抔混合着红壤与泉水的泥土,激动得浑身颤抖。这片祖辈眼中的不毛之地,终于看到了稻浪翻滚的希望!
北疆,云中郡外。
阴山余脉下,一座用最新浇筑的灰白色水泥,混合着就地取材的碎石块垒砌而成的新式烽燧,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其形制与传统夯土烽燧截然不同,棱角分明,结构紧凑,壁厚却大大缩减,显得异常坚固而高效。乌氏倮派来的大匠与戍边的军匠、征调的民夫通力合作。水泥浆“哗啦啦”地倾倒入木模,迅速凝结。蒙恬麾下一名年轻的军侯亲自监工,他用力拍打着刚刚拆模、尚带余温的水泥墙体,发出沉闷结实的“砰砰”声,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惊喜:“坚逾磐石!真乃神物!有此烽燧,匈奴狼骑休想再轻易拔我据点!”远处,更多的民夫在军士护卫下开采着石灰石矿,为即将沿着边境线大规模展开的水泥烽燧群和补给道路提供着原料。一条由水泥和金流共同浇筑的北疆钢铁防线,正在快速成型!
帝国的心脏在强有力地搏动,金色的血液带着新技术的活力,奔涌向帝国的每一条血管末梢。关中的老农用上了轻便锋利的曲辕犁,河东的盐工用铅笔清晰地记录下每天的产量,南阳的孩童在水泥抹平的新式学堂地面上用石笔习字……变化发生在田间地头、作坊市井,润物无声,却又天翻地覆。曾经六国疆域上的百姓,清晨醒来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呼吸着带着新翻泥土和淡淡石灰味道的空气,看着村头新立起的、刻着“始平新政”与“农具贷领处”字样的水泥碑,听着乡间三老用带着浓重乡音却无比自豪的话语宣讲着“皇帝陛下赐下的新犁用法”,他们心中那些关于“楚人”、“齐人”、“赵人”的模糊印记,正在日复一日的温饱与希望中,被一个更清晰、更实在的身份悄然取代——大秦子民。
千里之外,江水汤汤,吴中之地,会稽郡治。
曾经楚国贵胄项氏一族的深宅内,气氛却与帝国蒸腾的朝气格格不入,沉闷得如同暴雨将至。项梁,这位昔日的楚国大将之后,此刻须发戟张,怒目圆睁,猛地将手中的酒爵狠狠惯在铺着精美楚锦的案几上!
“砰!”青铜爵扭曲变形,浑浊的酒液溅了一地,也染污了他华贵的深衣。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项梁的怒吼在厅堂中回荡,带着刻骨的不甘与怨毒,“暴秦!扶苏小儿!好毒的计策!好狠的手段!什么拍卖?什么专营?分明是裹着蜜糖的毒药!用那些奇技淫巧之物,收买天下人心!用那些商贾贱业,瓦解我六国遗族根基!可恨!可恨啊!”
他胸膛剧烈起伏,指着北方咸阳的方向,手指因激愤而颤抖:“看看!看看这吴中!看看这曾经我大楚的膏腴之地!那些愚昧黔首,如今嘴里念叨的是什么?是新犁!是水泥路!是铅笔!是皇帝陛下的恩德!谁还记得昭王的英灵?谁还记得屈子的离骚?亡国之恨?复国大业?在他们眼里,还不如官府贷给的一架新犁!”项梁的声音嘶哑,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愤与绝望,“金流滚滚,皆为秦用!人心所向,尽归咸阳!我们…我们还有什么?这复国的火种,眼看就要被那扶苏用黄金和奇技淫巧彻底浇灭了!”
厅堂角落的阴影里,一个异常魁梧雄壮的身影抱臂而立。正是项梁之侄,项羽。他年方弱冠,却已生得虎背熊腰,面容棱角分明,如同刀劈斧凿,一双重瞳开阖间,精光内蕴,顾盼自雄。此刻,他并未如叔父般狂怒,那双迥异常人的重瞳,正穿透敞开的轩窗,沉默地望向院墙之外。
院墙之外,是喧闹的会稽街市。但这喧闹,已非往昔楚地的吴侬软语和渔歌互答。驿道上,满载着巨大木箱、盖着帝国工部火漆印信的马车隆隆驶过,周围簇拥着兴奋指点的百姓。街头巷尾,几个穿着吏服、操着关中口音的人正被一群匠户和农夫围着,唾沫横飞地讲解着什么,手中挥舞着奇特的工具图纸。更远处,郡守府新立的告示墙前,人头攒动,上面张贴着巨幅的“新式农具用法图说”和“以工代赈,修筑郡县水泥驰道”的告示。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农,指着图说上那曲辕犁,激动地对身边后生嚷嚷:“看!看这弯弯的辕!省力!好使!皇帝陛下赐下的!真是活命的宝贝啊!”
这些声音,这些景象,如同无形的潮水,一波波冲击着项羽的心防。他听着叔父那充满怨恨却空洞无力的咆哮,看着窗外那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秦地”景象,心中那团名为“亡秦复楚”的炽热火焰,竟前所未有地动摇起来。
复楚?为了什么?
为了恢复那些早已腐朽不堪、只知盘剥黔首的旧贵族的权柄?
为了再起兵戈,让这刚刚看到温饱希望的吴中之地,再陷烽火,血流成河?
项梁猛地回头,看到项羽沉默不语,眼中那簇熟悉的、桀骜不驯的火焰似乎黯淡了,顿时更加怒不可遏:“羽儿!你在想什么?莫非你也惧了那暴秦的威势,被那些蝇头小利迷了心窍?别忘了!你身上流淌着的是大楚项氏高贵的血脉!别忘了你祖父项燕将军是如何殉国的!国仇家恨,不共戴天!纵使天下人都忘了,我项氏子弟,绝不能忘!”
项羽缓缓收回目光,那双重瞳看向暴怒的叔父。他的声音低沉而浑厚,如同闷雷在胸腔中滚动,却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冷静与迷茫:“叔父,羽未曾忘。祖父血染疆场,项氏与秦,确有血仇。”他话锋一转,重瞳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然,叔父请看这窗外!秦之强,仅在甲兵之利乎?扶苏此人,仅会耀武扬威乎?”
他抬手指向驿道上远去的工部车队:“那些箱中,是筑城修路、活命万民的神物图纸!非是刀剑!”又指向告示墙前激动的人群:“他们所盼,是太平富足,非是战火纷飞!”最后,他的目光落回项梁脸上,带着沉沉的重量:“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此乃血勇之气,可敬!然,如今天下,人心思定,万民乐见新政!我项氏纵有扛鼎之力,又能拉起多少愿随我赴死的楚人?复辟旧楚,与这煌煌大势相抗,岂非螳臂当车?徒令我江东子弟,再添新坟,血染故土?”
“你!”项梁气得浑身发抖,指着项羽,一时竟说不出话来,只觉一股冰冷的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侄儿眼中那曾经炽热纯粹的复仇火焰,此刻竟掺杂了他无法理解的、更为复杂的光芒——那是对力量的重新审视,是对时势的冷静判断,甚至…还有一丝对那咸阳宫中所勃发的新生帝国力量的…向往?
项羽没有再理会叔父的暴怒。他转过身,重瞳再次投向窗外,投向那帝国工部车队远去的方向,投向那咸阳所在的西北天际。宽厚的手掌无意识地紧握成拳,指节发出轻微的爆响。那不再是单纯为毁灭而紧握的复仇之拳,更像是在迷茫中,试图抓住某种更强大、更磅礴、足以承载他这身惊世伟力的…崭新舞台。
大秦的铁幕之下,旧时代的烽烟正在被金色的洪流与水泥的根基所浇灭。而在时代的裂隙中,一粒本欲焚尽一切的复仇火种,却在帝国新生的朝阳映照下,悄然扭曲了燃烧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