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活字惊雷,格物新篇(1/2)
帝国皇家学院的“明学台”上,扶苏的目光穿透了眼前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落入了更深的未来。脚下这片沸腾着智慧的土地,每一块水泥砖石,每一缕墨香,都承载着他重塑大秦根基的宏愿。然而,一个巨大的瓶颈如同无形的锁链,束缚着这艘承载着帝国未来的巨舰——知识传播的速度!
“陛下,”礼部尚书叔孙通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在扶苏身侧响起,打断了他的沉思。叔孙通手中捧着一卷厚厚的名册,眉头微蹙,“诸子百家所献典籍,浩如烟海,尤以墨家、农家、医家图谱手札为甚,非但文字繁复,更有大量精细图样。藏书楼虽已启用,然誊抄之事,进展极其缓慢。礼部、吏部能调集的善书吏员尽数上阵,日夜赶工,人手仍显捉襟见肘。照此速度,仅墨家所献机关图谱一项,便需数月方能誊抄完毕,更遑论其他百家典籍,以及陛下着令整理注释之经史子集。长此以往,典籍束之高阁,生员博士难以研习,恐负陛下兴学育才之深意啊!”
扶苏转过身,眼神平静无波,并未显露丝毫焦躁。他早已预料到这一局面。在这个以刀笔竹简为载体的时代,虽然他已经着工部研发了纸笔,但知识的复制与传播,其效率之低下,如同龟行蜗步,严重制约着思想的碰撞与技术的扩散。
“誊抄?”扶苏的声音在微风中显得异常清晰,“此乃笨拙之法,杯水车薪,岂能承载帝国智慧之洪流?”
叔孙通一怔,有些茫然:“陛下之意是……?除却誊抄,臣等实无他法……”
“方法,是人想出来的。”扶苏嘴角勾起一抹深邃的弧度,目光投向学院内那些热火朝天的工坊区域,“朕有一法,或可解此燃眉之急,更可惠及天下万民,使文字典籍,不再为少数人所专有!”
他不再多言,对侍立一旁的胥坤沉声道:“胥坤,即刻传朕口谕:命工部尚书程邈,率工部将作监内最顶尖的雕版、铸印、制模工匠,火速至学院格物院!再传墨家巨子禽滑厘,率墨门最精于机关、铸铜、木石技艺之弟子,同至格物院!朕要在那里,给他们看一样足以改变帝国文脉根基的东西!”
胥坤心头剧震,虽不知陛下要做什么,但“改变帝国文脉根基”几个字,已让他感受到一种山雨欲来的力量。他不敢怠慢,立刻躬身:“老奴遵旨!”旋即转身,脚步如风般消失在明学台的石阶之下。
格物院那高大轩敞、光线充足的大厅,此刻被一种无形的紧张与期待所笼罩。格物院,这个原本用于帝国最先进技艺成品展示的地方,此刻却变成了巨大的实验室。
工部的二十名老匠师,个个须发斑白,手上布满老茧,眼神沉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气,他们是帝国最高工艺的代表。而墨家的三十名弟子,则大多年轻精悍,眼神锐利,充满了探究的光芒和对新事物的渴望。墨家巨子禽滑厘站在队伍最前,黝黑的脸庞上写满了激动与好奇。大厅中央,早已按扶苏吩咐,清理出一片空地,摆放好了沙盘、木炭、黏土、铜锭、木料以及各种简易工具。
扶苏在蒙恬、蒙毅、叔孙通等人的簇拥下步入大厅。他没有多余的寒暄,目光扫过下方数十张或沧桑或年轻的面孔,声音沉稳而有力:
“诸卿皆是我大秦巧匠之翘楚,墨门技艺之精英!今日召尔等前来,是为解决一个关乎帝国文脉兴衰、智慧传播快慢的千古难题!”他指向叔孙通手中那厚厚一叠等待誊抄的图谱,“如此浩繁典籍,靠刀笔逐字誊抄,耗时费力,且易出错漏。长此以往,新学难兴,旧识难传!朕要的,是一种能如同匠人造器般,批量‘印制’文字图画之法!一种能成百上千倍提升誊抄速度、降低成本、使书籍不再昂贵、知识不再垄断的神器!”
“批量印制?”工部的老工匠们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茫然和难以置信。字,不都是一个一个刻、一个一个写的吗?还能像造陶罐一样成批生产?墨家弟子们也陷入了沉思,禽滑厘眉头紧锁,苦苦思索着可能的机关原理。
扶苏不再卖关子,他走到沙盘前,拿起一根木炭条,直接在细沙上勾勒起来。
“此法,朕称之为——‘活字印刷术’!”
木炭在沙盘上划过,留下清晰的线条:
“其核心,在于‘活’字!不再整版雕刻,而是将每个常用之字,单独制成反体阳文的小字模!字模材质,可选用烧制之陶泥,可选用硬木雕刻,亦可熔铜浇铸!字模大小需统一,高矮需一致!”
他随手抓起一把旁边备好的细沙,在沙盘上堆出一个小方块,又在方块上刻了一个反写的“秦”字。
“看,此便是一枚泥活字模。”
接着,他用木炭在沙盘上画出一个方方正正的铁框:“此为字盘,或曰印版!排版之时,依文稿所需,将所需之活字,按顺序排列于字盘之内,以松脂、蜡或特制黏合剂固定其位!”
他在沙盘上摆了几个象征字模的小沙块。
“字盘排好,如同整版。然后,刷墨于其上!”
扶苏拿起一块沾了墨汁的布团,在象征字盘的沙块上轻轻一抹。
“最后,铺上纸张,以滚轮或重物均匀施压……”
他拿起一张准备好的白纸,轻轻覆盖在沙盘上,用手掌压了压。
“揭起!看!”扶苏将纸张拿起,展示给众人。虽然沙盘上的“字模”只是沙块,墨迹也模糊不清,但那纸上已然印出了一个模糊但可辨的“秦”字轮廓!
大厅内,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工匠、墨者,包括蒙恬、蒙毅、叔孙通等重臣,都如同被施了定身法,眼睛死死盯着扶苏手中那张印有模糊墨迹的纸张!他们的思维,在扶苏那简单到近乎朴素的演示下,经历着一场天翻地覆的冲击!
“活……活字?”一个工部老工匠声音发颤,如同梦呓,“单个刻字……排在一起……刷墨……压印……天啊!这……这……”他猛地看向自己布满老茧、因常年雕刻而有些变形的手指,又看向沙盘,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世界在他脑海中轰然炸开!此法,只需事先备好大量活字,排版、印刷、拆版、再排版……效率何止提升百倍?!
“妙!妙不可言!化整为零,聚零为整!此乃……此乃机关排列组合之神技!”墨家巨子禽滑厘激动得满脸通红,猛地一拍大腿!他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墨家机关术中关于模块化、标准化的理念,与此法竟有异曲同工之妙!“陛下!此法若成,当真是功在千秋,泽被万世!墨门上下,愿倾尽全力,研制此活字印刷之术!”
“陛下圣明!臣等愿肝脑涂地!”工部的老匠师们也回过神来,齐刷刷跪倒一片,声音激动得发颤。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此法一旦成功,意味着什么!那是足以让他们的名字与仓颉造字相提并论的、开天辟地的功业!
扶苏示意众人起身,脸上并无太多得意之色,反而带着一丝严肃:“原理虽明,然具体施行,难关重重!字模如何烧制方能坚固耐用、字口清晰?木活字如何选材雕刻方能不吸水变形?铜活字铸造如何保证精度?排版如何便捷?油墨如何调制方能均匀不洇?施压工具如何设计方能受力均匀?此皆需尔等以百倍之匠心,千次之试验,逐一攻克!”
他看向禽滑厘和工部为首的老大匠:“墨门精于奇巧铸刻,工部熟稔材料工艺。尔等需通力合作,不可藏私!朕命尔等,即日起,于格物院专辟一区,成立‘印刷工坊’!禽滑厘、程邈!”
“臣在!”
“由你二人总领此事!工部、墨家子弟,尽归尔等调遣!所需物料、人手,由户部优先供应!朕要在十日内,看到可用的泥活字和木活字样本!一个月内,看到第一本由活字印刷而成的书籍!若遇难解之题,随时禀报于朕!”
“臣等领旨!必不负陛下重托!”禽滑厘和程邈的声音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
“活字印刷,乃文脉之基石。然格物之道,永无止境。”扶苏并未就此结束,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更加深远,仿佛穿透了格物院的屋顶,望向了更辽阔的天地,“欲造更精良之器物,欲行更高效之印刷,乃至欲探天地万物之奥秘,尚需更精微、更强大之工具与认知!”
他再次拿起木炭,在沙盘上画了起来。这一次,画的不再是字模,而是一个奇特的、从未有人见过的装置草图。
“此物,朕称之为‘车床’!”
炭笔勾勒出一个坚固的基座,一个通过麻绳固定,施加外力,便可以高速旋转的轴心,一个可以前后左右移动的刀架。
“其理,在于以水力、畜力或人力驱动此主轴高速旋转,将被加工之物件固定于其上。然后,以固定于刀架之上的锋利刀具,抵近旋转之物件,进行切削、镟圆、钻孔、打磨等操作!”扶苏一边画,一边解释,“如此,借助机械之力,使人力难以企及的精密、高效、统一之加工,成为可能!车刀所至,圆者愈圆,直者愈直,尺寸毫厘不差!试想,若以此法制造铜活字之模具,或精加工木活字,其精度与效率,岂是手工雕刻所能比拟?若以此法制造机括零件、强弩部件,其威力与耐用,效率与良品率又将如何?”
沙盘上的草图虽简陋,但那旋转切削的理念,如同惊雷,再次劈入在场所有工匠墨者的脑海!一种全新的、超越人力的制造方式,在他们眼前掀开了神秘的一角!工部老匠们看着自己布满老茧、常年与凿子刻刀为伴的双手,又看看沙盘上那旋转的“车床”,呼吸都变得粗重起来。墨家弟子更是眼神狂热,禽滑厘喃喃道:“机械之力……取代人手……这……这才是真正的天工开物之道!”
扶苏并未停下,炭笔又在沙盘另一侧画下一个熔炉的轮廓。
“欲得精纯之材料,需更高之温度!寻常木炭、石炭,其火温有限。朕知一法,可制‘玻璃’!”他写出石英砂、纯碱、石灰石这三个名称,“以此三物为主,按特定比例混合,投入特制高温窑炉之中熔融!熔融之物,可吹制为器皿,透明如水晶,可做窗牖、器皿,更可用于格物实验!亦可拉制成细丝,坚韧异常,用途极广!更甚者,若能熔炼出纯净透明之玻璃,可磨制透镜!”
他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简单形状。
“凸透镜可聚光取火,亦可放大微小之物!凹透镜则可发散光线!若能精研其理,制成‘望远镜’,则百步之外,纤毫毕现!制成‘显微镜’,则水滴之中,别有洞天!届时,格物致知,探究万物本源,将达前人未至之境!”
玻璃???
透明如水晶???
透镜???
显微镜???
望远镜???
众人满脸问号,一个个闻所未闻的名词,一件件匪夷所思的器物,伴随着扶苏简洁却直指核心的描述,如同在众人脑海中点燃了一连串璀璨的烟花!
工部的老工匠们听得如痴如醉,又觉如听天书。墨家弟子则彻底陷入了狂热,禽滑厘双目赤红,身体微微颤抖,恨不能立刻就去寻找那石英砂和纯碱!工学院的博士们更是激动得难以自持,他们仿佛看到了未来那无限的可能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