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天阶净尘,敕令安民(2/2)
“据初步统计,短短数日,主动前往各地府衙自首者,已逾千人!”蒙毅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这些人,身份复杂。有旧六国没落的王孙公子,有失势的贵族旁支,有曾经依附于贵族门下的门客、家仆,甚至还有因战乱流离、与故国旧族沾亲带故的普通百姓。”
他详细禀报道:“其中,真正参与过密谋串联、或为此次刺杀提供过直接帮助的,不足百人,皆已在供出名单据点后,按律处置。其余绝大多数,据黑冰台密查及各地官吏初审,确如其所言:或被旧日主家以‘复国大义’裹挟,心中惶恐不安;或因新政推行,吏治清明,旧日庇护伞倒塌,担心昔日与旧族牵连之事被翻出清算;更有甚者,纯粹是见陛下威势日隆,帝国根基稳固如磐石,六国复国已成痴人说梦,与其终日提心吊胆,不如主动投案,求个心安,与旧日彻底割裂!”
蒙毅顿了一下,补充道:“这些人,大多只是曾受过旧族些许恩惠,或因其身份背景,被旧族视作可资利用的‘遗民’符号,本身并无作奸犯科之实。其自首,也多出于恐惧自保,或求安稳之心。目前,各地府衙已暂时将其收押于牢狱之中,等候陛下圣裁。”
殿内再次陷入沉默。叔孙通捻着胡须,若有所思;李斯眼神闪烁,似在权衡;陈平则垂着眼睑,不知在想些什么。
扶苏缓缓踱步,赤足踩在冰凉的黑曜石上,发出轻微的声响。他的目光扫过殿内众人,最终定格在蒙毅身上,声音清晰而沉稳,带着一种定鼎乾坤的决断:
“传朕旨意。”
所有人的精神瞬间绷紧,躬身聆听。
“着各地郡守、县令,会同当地黑冰台分部,对此次主动投案自首之六国遗民,进行仔细甄别!凡查无实据、确无参与谋逆作乱、亦无其他作奸犯科劣迹者,”扶苏的声音微微一顿,随即斩钉截铁,“念其主动投案,迷途知返,愿与六国旧族划清界限,朕,赦其牵连之罪!不予追究!”
“陛下圣明!”叔孙通忍不住出声,这怀柔之策正合儒家仁恕之道。
扶苏抬手,止住了他的话头,继续说道:“赦免之后,责令其具结保证书,由当地里正、乡老作保,释其归家!令其各安本业,或耕田,或务工,或行商,务必勤勉劳作,遵纪守法,安心做我大秦之顺民!官府当一视同仁,不得因其过往身份而另眼相看,更不得歧视刁难!若有官吏阳奉阴违,借机勒索欺压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他的目光变得深邃,仿佛穿透了宫墙,看到了帝国广袤的疆土和其上生存的亿万黎庶:“六国已亡,其民,亦是我大秦之民!先帝扫平六合,非为屠戮,乃为终结战乱,混一宇内,开万世太平!寡人要的,不是一个充满猜忌与仇恨的帝国,而是一个百族归心、万民乐业的煌煌盛世!赦其无罪,予其生路,令其安心劳作,便是要告诉这天下所有心存疑虑、身负旧痕之人:放下过往,拥抱新生,帝国自有其容身之地,亦有其向上之阶!”
字字句句,如同洪钟大吕,敲在众人心头。这不仅仅是赦免,更是一种宏大的政治宣言,是对“书同文、车同轨”精神更深层次的诠释——人心的归一!
“臣等领旨!陛下圣明!”李斯、陈平、蒙恬、叔孙通乃至蒙毅,皆心悦诚服,深深躬身。他们明白,这道旨意一旦颁行,其收拢人心、安定地方、彻底瓦解六国遗族最后一点潜在土壤的效果,将远超十万大军的威慑!这,才是真正的帝王之术!
“蒙毅,”扶苏看向他,“清剿余孽之事,不可懈怠。赦免归赦免,然黑冰台之耳目,仍需如常张开。对那些自首者,可暗中观察其归家后言行,若真心归附,自当以诚待之;若阳奉阴违,假意投诚,暗行不轨…”扶苏的眼神骤然转冷,如同冰封的深潭,“那便无需再留情面,按律严办!帝国之仁德,非懦弱可欺!”
“臣,明白!”蒙毅肃然应命,眼中精光一闪。怀柔与铁腕,恩威并施,方为驾驭之道。
“去吧。将朕的旨意,以八百里加急,通传各郡县。”扶苏挥了挥手。
“遵旨!”蒙毅再拜,起身,带着新的使命,如同来时一般,迅捷无声地退出了斋宫,身影很快消失在晨光之中。
斋宫内,再次恢复了静谧。沉水香的青烟依旧袅袅,松涛声隐隐传来。
扶苏走到巨大的雕花木窗前,负手而立,眺望着沐浴在金色朝阳中的泰山主峰。那巍峨的山体,沉默而厚重,承载着悠悠岁月,也即将见证一个新的时代开启。
他身后,帝国的重臣们肃立无声,目光同样投向那象征着天命所归的圣山。
距离九月十五,泰山封禅大典,仅余最后一日。
帝国的意志已然下达,如春风化雨,安抚着旧日伤痕;如雷霆万钧,涤荡着最后尘埃。泰山脚下,人心渐安;泰山之巅,天命将昭。万事俱备,只待那登临绝顶,告祭苍穹的庄严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