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木棍加石头”挑战“航母战斗群”?(2/2)
同时,他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校方会对他的到访如此重视,甚至不惜摆出那般隆重的欢迎阵仗。
这哪里是经费紧张?这简直是赤贫级别的科研投入!
如果学校财力稍微宽裕一点,绝无可能让这样一个明显能产出世界级成果、潜力无限的团队,在如此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用爱发电”。
那些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的先进光刻机、沉积设备、检测仪器?在这里恐怕是天方夜谭。
那些昂贵的实验级材料、高纯度的化学试剂?估计都得掰着手指头省着用。
傅教授他们,很可能就是在用这些“老古董”设备,靠着无比精巧的实验设计和近乎极限的工艺优化,完成着那些需要顶级设备支撑才能完成的奇迹。
这已经不是“小米加步枪”了,这简直是“木棍加石头”挑战“航母战斗群”!
苏晚晴带着他们简单参观了一楼和二楼的几个公共实验室和教研室,介绍着各个实验室的主要方向。
林飞看得很仔细,虽然环境简陋得让人心酸,但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这里弥漫着一种沉静、专注、心无旁骛的学术氛围。
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讨论着艰深的技术问题,白板上写满了如同天书般的公式和电路图,实验室里传出的细微仪器声响和偶尔的争论声,都显示着这里的内在,远非其破败外表所能掩盖的光芒。
最后,他们来到了四楼东侧。
这里相比楼下要安静许多,走廊尽头的几间实验室门都关着。
其中一扇看起来和其他门并无二致的木门前,贴着一张用最普通的A4纸打印的、甚至有点歪斜的纸条,上面只有两个清晰的黑体字:
“勿扰。”
一股无形的、却异常强大的专注气场,仿佛从这扇门后弥漫出来,让周围的空气都变得凝重了几分。
苏晚晴停下脚步,下意识地压低了声音,仿佛怕惊扰到什么:“林先生,这里就是傅老师他们现在攻坚的核心实验室了。他们最近好像卡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工艺节点上,所有人几乎吃喝拉撒都在里面,压力非常大,所以……”
她指了指那张“勿扰”的纸条,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林飞立刻郑重地点点头,表示完全理解。
他静静地站在门外,虽然隔着一扇普通的木门,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听不清。
但他仿佛能感受到门后那凝重的空气、那紧锁的眉头、那布满血丝却紧盯着数据的眼睛、那为了一个微小参数调整而反复争论的低语、那在失败与希望之间不断徘徊的坚韧……
他脑海中甚至勾勒出一幅画面:
一位头发花白、不修边幅却目光如炬的老教授,正带领着一群同样衣衫不整却眼神炽热的年轻人,围着一台可能由各种“土法上马”、东拼西凑起来的实验装置,如同雕刻家对待最珍贵的璞玉般,小心翼翼地调试、记录、失败、再尝试……他们手中“打磨”的,或许是这个国家在未来芯片战争中,最值得期待的一把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