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装备检查(2/2)
“重复提醒,注意脚下淤泥深度与流动性,保持紧密战术队形,前后照应,绝对避免滑倒或失散。”
他们的检查项目带着极其鲜明的、与幽闭黑暗环境搏斗的烙印,每一步的确认都直接关乎生死存亡。在那被遗忘的地下深渊,污浊、缺氧、黑暗与潜在的结构风险无处不在,任何一件装备的微小故障,都可能引发连锁的灾难性后果。
技术支援组和陈曦这边传来的声音,则充满了电子设备特有的、非人的质感与高速运算后的冷静。
“‘鹰眼’系列高空无人机,电池续航剩余百分之八十二,高清图传信号稳定,数据链AES-256加密协议运行正常。”
“‘游隼’系列低空战术无人机,持续低空盘旋,光学变焦及非制冷式热成像模块运转参数正常,图像锐利。”
“布设于厂区的地面震动传感器网络,信号接收率百分之百,灵敏度阈值已按计划设定,无误报风险。”
“区域全频段电磁干扰强度,维持在当前技术允许峰值,频谱监测显示无任何异常信号波动试图突破。”
“各作战单位单兵通讯设备,包括耳麦与PTT按键,信号强度持续显示为绿色优良,备用应急跳频频道畅通,加密密钥轮换协议验证通过。”
“指挥中心与各分队间主干数据链,双向传输稳定,带宽充足,可同时承载视频、音频及定位数据流。”
陈曦紧盯着她面前那几块如同星河般闪烁的屏幕,双手虽然不再像之前那样在键盘上狂舞,但修长的手指依旧在几个关键的触控板与旋钮上轻巧而稳定地点按、调节,如同一位在数字海洋中驾轻就熟的舵手,实时监控着整个庞大技术网络的每一条数据溪流,确保这张无形的、却至关重要的信息之网没有任何破绽,不会在关键时刻崩断。她偶尔会微微侧头,用尽可能平稳的语调向如铁塔般矗立的杨建国低声汇报一两个关键参数,但那双聪慧眼眸中微微蹙起的眉头,却无声地揭示着她此刻承受的、关乎整个系统稳定性的巨大压力。
杨建国,如同整个行动那不可或缺的中枢神经,始终屹立在巨大的指挥屏幕前,静静地、如同海绵吸水般聆听着来自地面、空中、地下、电子维度等各个层面的汇报。他的目光依旧锐利如解剖刀,但此刻更多了一种超越聆听的、深入骨髓的审视与核验意味。他没有打断任何人的汇报,没有插入任何多余的指令,只是将这些海量的“确认”信息,分门别类地吸纳、处理、归档,在脑海中构建起对整体战备状态的、全息的、毋庸置疑的绝对掌控感。
就连负责最外围封锁、构筑钢铁长城的B组和C组,也一丝不苟地传来了他们的最终检查汇报。他们虽不直接参与雷霆般的突击,却是确保猎物不会狗急跳墙、逃出牢笼的最坚实壁垒。
“B组,各固定哨位,强光探照灯运转正常,警示标识牌位置醒目,物理路障设置牢固无误。”
“C组,各机动卡口,破胎阻车器状态良好,便携式身份识别与核验设备待命,可随时启动。”
在这片由无数个“确认”编织成的、令人心安却又暗藏雷霆的精密交响乐中,我的思绪却如同挣脱了地心引力,飘向了更深的哲学层面。这些冰冷的、由金属、聚合物、电路板构成的装备,这些精密的、遵循物理定律的仪器,它们本身没有意志,没有情感,没有是非对错的观念。但当它们被这些有着炽热信念、鲜活生命、明确目标的“人”所掌握、所运用、所赋予意义时,它们便超越了其物理存在的本质,成为了人类意志在物理世界最直接的延伸,成为了跨越个体局限的、集体正义的钢铁臂膀。这看似繁琐、重复、枯燥的装备检查,表面上是在一丝不苟地检验“物”的可靠性与完好率,实则是在进行最后一次、也是最彻底的“人”与“器”的深度融合与精神共鸣,是在将每一个独立个体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技能状态,调整到与那崇高而危险的使命要求完全匹配、无缝衔接的巅峰之境。
我听到了突击队员检查防弹插板时,那沉稳拍击声下,蕴含的是他们对生存的极致渴望与对守护之责的无畏担当;我听到了狙击手校准环境参数时,那冷静报数下,隐藏的是对任务一击必杀、不辱使命的绝对追求与偏执;我听到了地下组成员确认氧气含量时,那压抑喘息下,背负的是对恶劣环境的轻蔑与对身旁战友生命的无限信赖;我听到了技术组确保通讯畅通时,那平稳语调下,承担的是维系整个行动生命线、不敢有丝毫懈怠的巨大责任。
每一个“确认”,都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流程反馈,而是一份用生命、荣誉、信念共同写就的、重于泰山的承诺。
就在这时,杨建国突然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频道里尚未完全散去的余音。他的问题直接、关键,且直指行动中最敏感、最需要权衡的环节:“各突击组,非致命性武器配备及状态,单独汇报。”
“报告总指挥,‘利刃’一分队,配备催泪弹三枚,爆震弹两枚。二分队,配备网枪一把,泰瑟电击枪一把,电击镖头状态良好。”
“所有非致命装备检查完毕,功能正常,随时可启用。”
“报告,狙击组……未配备非致命选项。重复,只有致命选项。”
“了解。”
这个问题,看似是流程中寻常的一环,却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杨建国内心深处那份沉重的权衡与审慎。他希望在战术层面保留最大的灵活性,在可能出现的、涉及无辜人员(尤其是李哲)的复杂情况下,能有除了致命武力之外的选择,保留一丝人性的余温与回旋余地。但他钢铁般的理智更清楚,面对周秉义这样狡诈、冷酷、毫无底线的对手,任何一丝不必要的仁慈与犹豫,都可能转变成对自己麾下队员生命的残忍背叛。这份冷静理性下的艰难审慎,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作为最高指挥官,在道义、规则、任务与袍泽性命之间进行复杂博弈的沉重压力。
“所有单位,”杨建国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带着最终确认、一锤定音的意味,“通讯设备,现在统一切换到主加密频道‘朱雀三号’。进行最后一轮语音清晰度与辨识度测试。‘利刃’一分队,开始。”
“‘利刃’一分队收到,语音测试。一、二、三、四、五。声音是否清晰?完毕。”
指挥中心技术员的声音立刻跟进,毫不拖泥带水:“清晰,信号强度优,无杂音。完毕。”
“二分队测试。alpha,bravo,charlie,delta。是否清晰?完毕。”
“清晰,语音辨识度高。完毕。”
“狙击组测试…”
“A1组测试…”
“技术组测试…”
一轮简洁、高效、目的明确的通讯测试在数十秒内迅速完成。确保在最关键、最混乱、最需要协同的时刻,每一个指令都能像手术刀般精准、无误地传达至每一个需要的终端,是赢得这场硬仗最基本、却也最至关重要的保障。
当最后一个单位的测试确认声在频道中落下,加密网络内,再次陷入了那种熟悉的、战前特有的、充满爆炸性张力的寂静之中。但敏锐的直觉告诉我,这一次的寂静,与几分钟前已然截然不同。之前的寂静是空虚的、等待的、充满未知变数的,如同暴风雨前低垂的、压抑的乌云。而此刻的寂静,是饱满的、充实的、如同被压缩到极致的高密度能量块,每一立方厘米的空气都蕴含着即将释放的、毁灭性的力量。所有的装备都已检查完毕,所有的通讯链路都已畅通无阻,所有的战术环节都已反复确认,无懈可击。
这台代表着国家意志与正义力量的庞大战争机器,已经完成了启动前最后、也是最彻底的一次全系统自我检修与效能评估,每一个齿轮都闪耀着冷峻的金属光泽,每一根电路都流淌着稳定的电流,严阵以待,只待那最后的指令输入。
杨建国那一直悬停于半空、仿佛承载着千钧之重的右手,几不可查地微微调整了一下角度,指关节因为极限的用力而显得苍白且异常突出。他深深地、缓慢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病房内所有凝聚的意志与力量都纳入肺中,他的目光如同两道经过最精密校准的探照灯光柱,穿透空气,死死地钉在指挥屏幕上那个不断跳动着红色数字的总攻倒计时区域。
陈曦下意识地紧紧握住了拳头,用力之大使得指关节彻底失去了血色,她屏住了呼吸,仿佛害怕一丝一毫的声息都会打破这临界点的平衡。
而我,在这片象征着绝对准备就绪、蕴含着石破天惊之力的寂静中,感觉到内心那最后的一丝因未知而产生的细微浮动与杂念,也彻底沉淀、净化为坚不可摧的磐石。
装备已检查完毕。
通讯已畅通无阻。
意志已凝聚成钢。
我们,已无懈可击。
只剩下,等待那支命运的号角,吹响最终进攻的、决定一切的序曲。病房里,只剩下我的心跳声,沉稳而有力,与这片蓄势待发的、令人敬畏的寂静深深共鸣,共同等待着那石破天惊、改写命运的时刻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