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东边不亮西边亮(1/2)
下午,朱家的状纸也到了。
这封诉状一交,裴玄止迅速召集刺史衙门开会。
八万镇南军主帅是当今皇后的父亲,虽说驻守南疆是为震慑诸族,并不参与各州县军政事务。
但那么庞大的一股势力,即便趴在那不动弹,也引人忌惮。
何况,楚国公的折子可直达天听。
这就注定,与镇南军相关的事,都不会是小事。
现在镇南军还没发难,川州上下有的是机会补救,可若镇南军发难,川州上下都跑不了玩忽职守。
偏偏真清算起来,裴玄止才是罪责最轻的。
因为事情发生在他到任前,他顶多是上任后督办不力。
这类情况,加上他的身份背景,朝廷通常都会给他机会,多半也还是下旨剿匪追回损失,而不是直接查办他。
他都拼命剿,其他人若放肆阻拦才不合常理。
所以这场会开的,裴玄止讲一个“剿”字后,只管老神在在。
洪仓宗与邱显意,一个是川州司马,协管川州行政,一个是川州录事参军,纠察川州六曹。
自李刺史提请致仕起,到朝廷正式批复的这三年,二人成为川州刺史府衙真正的掌事者。
他们自诩对川州境内大小事务了如指掌,今日却措手不及。
朱家为镇南军采买的事,不少人知道。
但送货途中出了纰漏,这纰漏还与聚水寨有关,谁都没收到消息。
洪仓宗目光放空一瞬,唇角的胡须无意识的动了动。
“刺史有意出兵征讨聚水寨,实乃为民除害的大义之举。只是聚水寨占据剑鸿江天险,北接剑州、西有奇番等土司,势力范围内囤积田地五千余亩,挟持三个村子为其耕作,早已实现粮草内部供给。五年前,李刺史请动杨都督一道征讨,双方各派两千兵马,在积善县围困聚水寨半年也不能克敌。”
洪仓宗心绪半点不露,将自己摆在十分公正客观,并为裴玄止考量的立场上,滔滔不绝分析当前形势。
“刺史别看川州有五千府兵在册,实际多年未操练,能用的兵甚至不足两千。而下官有最新的线报,朝廷有意调杨都督回京任职,圣旨已到了门下省,不日就要发出。这节骨眼,杨都督恐怕是不会与刺史联合剿匪。那么,我们就更捉襟见肘了。”
几人的关系,已经是吹口气就要崩的,但到底还差口气,裴玄止也维系着表面功夫,轻轻点头。
心里却抓着了几个字眼:囤积田地五千余亩。
这便是郭氏所说的,田地消失在案卷中的方式之一吗?
川州境内匪窝十几处,那是多少田地?又是多少赋税?
裴玄止这么一想,更坚定了剿匪的信念。
藏着一抹玩味的目光扫过众人脸庞,最后定格在洪仓宗身上,“洪司马说的不无道理,那军需之事,谁去交代?”
洪仓宗眯了下眼,“若无桑柘木,以椴木、柳木充之?”
他话落,一旁的邱显意不动声色撞了他一下。
意识到不对时,裴玄止已经开口。
“洪司马有几个脑袋,军需也敢以次充好?退一万步讲,镇南军开恩要了所谓的椴木柳木,那丢失在外的桑柘木不必寻了?四千株呢,洪司马可知能染多少身龙袍?”
桑柘木除开是做弓箭的顶级材料外,还是大弘皇帝龙袍的御用染料之一。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断不可能丢了就丢了。
洪仓宗心脏跳到嗓子眼,忙以自己一介书生,不曾接触过军务和皇家采办而告罪。
裴玄止也不揪着这点揍他。
打蛇需打七寸,纠结几句言语之失只会浪费时间。
他早知道,川州刺史府衙一应官员,不会有人想出兵剿匪。
可府兵就不同了,当兵的没有管理行政事务的权力。
州府内越安宁,他们就越边缘化,越无升官发财的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