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神农尝百草(2/2)
当时卖国又复辟的袁世凯下了台,孙中山极力建议中国保持中立。但北洋政府内部存在争执,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主张参战,他亲近日本,借助日本借款压力和军事实力推动参战。而黎元洪总统,反对无效。
英法等又希望中国牵制日本在山东扩张,而中国也希望参战能迫使日本停止侵占山东,并收回天津、汉口等德奥租界。
总之,民国吵来吵去,8月宣布废止之前与德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且也对德国宣战。
但宣战后,民国并未派兵去欧洲地区参战,也未没收德国人在华财产,被英法俄等协约国质疑。
在他们监督下,民国政府才派出14万华工支援欧洲战场,给英法军队去搞后勤。
还比较认真地,开始动手没收德国政府在华公产、收回德国租界、收管德侨财产、收容德国战俘、遣送德侨返国。
这一年开始,艾徳勒克不止在青岛的产业化为乌有。
与江浙沪一带的,在德国租界里的华商共营公司、洋行,在华其他地区的投资,都相当于被收缴。
派出去的工程师、技术人员,都处于战争的威胁动荡之中。
哈德里遭遇着人生最大的危机。基金会资金被掏空、濒临破产。
多年以来大宗对中国的海外投资、因战争被冻结;国内工厂也在停产、资不抵债的边缘。
*
到了1918年下半年,霍斯已经阵亡了三年。但战争还在持续。
德国2万名容克军官中,有4800多人阵亡,阵亡比例达24%,?远超普通士兵的平均水平。
不过协约国也没好到哪里去。英国贵族军官,也是高死亡率。如伊顿公学贵族子弟伤亡率45%?,更惨。
为了维护家族荣誉,他们全都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军官的肉身已经不够用了。
西线消耗战,顽强但又惨烈,急需兵力补充。可德国国内厌战情绪已空前高涨。
前线已经无力厮杀的官兵,指责那些容克贵族高阶军官,只会站在后方指挥室,用无数士兵的血肉,去填对方轰出来的炮坑时;好战的容克将军,还要大力征兵。
服役年龄原本20-45岁。但是在战争后期,兵员严重不足,国内民生凋敝。
经历四年,大量青壮年死在绞肉机般的战场,田地果园都无人耕种,直至荒废,粮食、物产也大量减少。
平民穷苦家的孩子吃不饱饭,不参军甚至无以为生,只有当士兵,才能有饭吃。
就已经有不少十五六岁的少年,上了战场。
城堡里的男仆早都消失了,也不会有新的男仆了。
幸亏马丁生得晚。也幸亏埃莎怀孕得晚。
赵仁、赵慈,1918年刚满16岁。算是生逢其时,他俩还没有被抓去,做最后尾声阶段填坑的炮灰。可他们只要早生一年,就不好说了。
也是因为哈德里护住了他们,将他们早早送进了兵工厂,坚决不让艾徳勒克家族的子弟再参战。
*
1918年11月,德国海军高层秘密策划对英国海军发动自杀式攻击,试图通过\"光荣牺牲\"来激发国民战争意志,这一计划被水兵视为无谓送死。??
而帝国机制下,他们士兵与军官待遇悬殊,每日仅能获得腐败的芜菁甘蓝作为主食。??
饭都吃不饱还要去送死,不干了!
基尔港的3万水兵携带武器游行,最终起义夺取军舰和炮台,拒绝再执行皇帝命令,威廉二世直接下台。
这代表了德国社会,对战争和独裁统治的不满。
哪国的人民,都渴望和平与民主、自由,这个不分国别。
水兵们的英勇行动,鼓舞了整个德国社会,催生一系列抗议,最终推动了政治变革。
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建立了首个工兵苏维埃政权。?但因为革命时机不成熟,最终成立了魏玛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