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马丁来华(2/2)
南京本帮的菜馆,集聚在夫子庙周边一带。
第一春、海洞春、共和春、嘉宾楼、金陵春等名店,都打出京苏大菜的招牌,以招徕食客。
600年以上历史的菜,让两人吃得赞不绝口。有蒸鲥鱼、酥鲫鱼、凤鱼、凤菜心;200年历史的有镶丝豆腐、葵花圆子等。
传统名菜还有罐罐肉、炖生敲、松子熏肉、扁大肉酥。
两个资深德国吃货,都会些汉语的,在南京城里赏景游玩。
也发誓要弥补童年少年时缺吃少喝的缺憾,把民国首都这里的所谓\"官菜\"、金陵菜都尝遍。
走一路,也用照片记录、感慨着见闻,也买了很多书籍图画册,不停地寄回家,都是为了给赵杏、赵慈看。
南京做为首都,城里此时有英法美德各国传教士、洋行职员、外国人可不少,仅次于更为国际化的上海。
老百姓对他们见怪不怪。走到哪里都能收获到微笑和善意。
可这样的日子,悠哉悠哉的,也没过几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震惊世界,日本侵华、要灭亡中国。
*
日本侵华的野心,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自从去年与德国结盟,日本更加紧了侵华脚步。
蒋介石却将精力放在内战上,想“攘外必先安内”,应战不积极。七七事变后,日军一路攻占,短期内就到了上海。
此时的德国,是作为两方中立国的。并没支持日本。
希tLE事实上也曾数次搪塞、忽视日本抗议,坚持按照民国采购合同,交货了之前采购的大批军火。
这批军火包括10余艘鱼雷艇和鱼雷,70门大炮及若干炮弹,10万枚燃烧弹与航弹。
都用于了台儿庄、淞沪、武汉多次会战,包括南京保卫战。
采购自德国的150毫米榴弹炮,成为民国唯一、可以在战场上抗衡日军的重器,对日寇打击影响极大。
这让急欲速战速决、三个月完成侵占的日本,极为恼怒。
那些不肯按希特勒之前命令、离开的德国军事顾问,事实上不少亲临前线,随军参与作战计划拟定,与民国军人并肩作战。
淞沪会战打响,精心打造的德械师投入战斗。88师的德国军事顾问施梅林也随军参战。
88师在闸北顽强抵抗了76天。在陷入绝境被日军包围时,施梅林拒绝撤退。
营长阵亡后,他接管指挥权,最终也英勇牺牲,才23岁。
*
对7月的日军全面侵华,马丁兄弟开始也没当回事,在南京的工厂、工地上依旧忙活。
此时民·德的“表面”合作还正热乎呢,在南京驻扎的德国企业总部,也有好几家。
8月开始,日军轰炸南京。
在破城之前,德国驻南京总领事馆和其他国家大使馆一样,紧急下令,让所有德国侨民撤离时,很多德国人没有走。
蒋介石“打给外国人看”、寄希望于外国人调停的错误策略,让被精心装备过的国军精锐,先耗尽大半。
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在城中大肆行凶,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
一开始,德国方面也很震惊。日军怎么会攻得这么快?
日本打下上海费了三个月,为何再攻到南京时,才短短几天?
明明民国有不算差的武器,有训练过的官兵,有英勇无畏的士兵。
哪想到,却碰上了一个忙着打内战夺权,会马上趁夜逃离、迁都重庆的逃跑统帅。
另外,中日两国此时的军事装备实力,还是差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