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以身事主(2/2)
因为曾经救过人。那些杀戮过的罪,就赎完了吗?
上帝啊!您洞悉一切、了解一切、掌握一切。
只有您,清楚地知道,没有。
1900年的,没赎完。
1945年的,还没赎呢。
*
当哈德里知道德西从慕尼黑大学工科退学时,就像当年,他父亲詹尼尔知道他从庆国回来后退役时,一样地震惊。
德西退学了,他不再攻读工科学位。他去了神学院。
是的,西德神学院。四年制。只有2000人不到的小学校。
他以一个大学毕业生的身份,重新入校、读神学。
哈德里当年从庆国回来就退役,是不想让家族再卷入进行掠夺的战争。
其实,他的努力,失败了。之后的两次战争,家族都参与了。
而如今德西要做的,是拯救家族于道德的深渊。
他认为:这个家的几代人,都罪孽深重。
一个人的生存,不只是活着而已,还要找寻活着的意义。
一个家族的长存,也一样。
这个家族为什么要存在?为什么会存在?!
他是家族的长孙。
而他现在要背的责任,不是这个家族的繁荣昌盛,而是那些罪孽,如何消除。
上千年的历史中,人类的冲突从不休止。
从原始的部落,部族、村落的冲突;到现代的国家,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
一个野心家可以轻易用任何理由,挑起一场惨绝人寰的战争。
宗教、历史、信仰、国别、种族、思想的不同,都是战争的起源。
这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他突然内心迷茫、他缺乏信仰,想找寻这世界的、人心灵的秘密。
之前,他是有信仰的。他信任家族权利、责任、奋斗和努力。
但是他的亲人,他的家族过往,把他曾经虔诚的信仰,击碎了。
信仰倒塌的碎片,剜割了德西善良的知觉和心。
他觉得自己从头到脚、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充满、凝结了战争、杀戮、迫害、抢掠的罪。
而比尔在他童年施予他的天主教影响,让他更确信了:人类活着,是有更大意义的。
不在于传宗接代、家族延续。而是拯救与牺牲。
在每一次灾难中,对他人的拯救、与让自我的牺牲。
西德神学院规模较小,德西放弃了在大学中所学的工商业知识,将致力于服务天主教会。
德西不是孤独的。在他精神绝望和痛苦的世界里,始终有一盏灯。
比尔去了华国,但并没有放弃身为德西教父的责任。
马丁去世后,他一直与德西有信件往来,也经常告诉他那里的现状。
建国后,那里对外国宗教实施“h国化”。那些借机生事、破坏国家安全的帝国主义间谍,都被礼送出境。
神父、主教都本土化、任用国人。留下来的外国传教士,不多。
但对秉持信仰,对教民奉献、服务布道的,也不驱逐。
比尔当时来华国,立即接替了去世的赛克斯顿神父职位。
但他却向地区主教申请,他要去最小规模的乡村教堂,扎根农村,与当地的普通老百姓一起生活。
那里的生活,在德西看来,一直都很质朴。
比起艾徳勒克再次繁荣后的富贵逼人、豪宅名车,德西更认同他童年时,和杏奶奶等人,在田地里劳作,一起种植、收获的生活。
然而在德国,他不可能再次拥有、那样简单单纯的生活了。
以他继承者的身份,注定不可能。
*
而德西的选择对哈德里来说,也是晴天霹雳。
这代表着,顽固的长子继承制有了裂缝。
德西进神学院,坦然说明他将对经商、继承家业毫无兴趣。
并且,他对结婚也毫无兴趣。
虽然做牧师,也可以结婚,拥有俗世生活。但显然德西想做的,并不是区区牧师。
他想以身事主,必然是要投入一生。
哈德里慌了。他悉心教导培养二十多年的完美继承人。突然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