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话 :匠心筑梦(2/2)
需内外兼治。宁瑜对鲁安道,对外,立即组织人手,对已塌陷和极度危险的部位进行加固,哪怕是用临时之法,也需先稳住大局。对内,我们需尽快找出替代古法的修缮方案。
接下来的日子,宁瑜与鲁安几乎形影不离。他们召集了城中尚有责任感和技艺的老工匠,组成了一支临时的护城匠作营。宁瑜以其对天地元气、物质属性的深刻理解,指导工匠们尝试不同的材料配比。
他根据本地盛产的糯米、桐油、石灰、细沙、乃至某种韧性极佳的植物藤蔓汁液,反复试验新型的复合灰浆。又亲自前往砖窑,观察土质与烧制过程,提出改进火候与添加特定矿物质的建议,以期烧制出更加坚固耐用的新城砖。
鲁安则带领木匠们,依据残篇中的榫卯图示,结合宁瑜对结构受力的分析,精心制作加固用的木构支架和替代腐朽榫卯的新构件。他们不再拘泥于完全复原古物,而是在理解古法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采用更加合理的结构形式。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试验失败了多次,新烧的砖块依旧易碎,新调的灰浆粘结力不足。有人开始质疑,有人想要放弃。
在一次灰浆试验再次失败后,一位年轻工匠忍不住抱怨:咱们在这儿瞎折腾有什么用?还不如等州府派大匠来!
鲁安正要呵斥,宁瑜却摆了摆手,他拿起那失败的灰浆块,仔细端详,又看了看不远处巍峨的古城墙,缓缓道:
《考工记》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古人制器筑城,乃顺应天时地利,精选材料,施展巧工。我们今日试验,亦是在探寻此地的‘时’与‘气’,寻找最适合此地‘材’的‘巧’。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了这份探寻的‘匠心’。
他指着城墙:你们看,这古城屹立千年,并非因其砖石永不风化,而是因其建造者,将一份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对家园的守护之责,融入了每一块砖石、每一道缝隙之中。这份精神,才是真正的传承。我们今日所做,不仅是在修补一道墙,更是在继承这份精神。若遇难便退,与当年那些为私利而藏匿技艺的先辈,又有何异?
一席话,说得众工匠默然不语,面露惭色,随即眼神重新变得坚定。
下阙:魂铸千秋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数十次失败后,他们终于试制出了一种性能颇为优异的灰浆。以本地优质糯米熬制浓浆为主,配以特定比例的熟石灰、细沙、桐油和捣碎的植物纤维,不仅粘结力强,韧性好,还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虽然可能仍不及鲁云深大师的秘方,但已远胜当前市面上的任何灰浆。
新烧制的城砖,也因调整了土料配比和烧制工艺,变得更加坚硬密实。
与此同时,鲁安等人设计的加固木构和新式榫卯,经过反复测算和模型试验,也被证明可以有效分担荷载,稳定结构。
有了初步可行的方案,县令大喜过望,立刻征调民夫物资,全力配合匠作营开展修缮工作。
最重要的,是修复那已严重歪斜的城楼。这需要极高的技巧与胆识,稍有差池,便可能导致整体坍塌。
鲁安亲自带领最得力的弟子,在宁瑜的指导下,先在城楼四周搭设了牢固的支撑架,然后小心翼翼地拆除腐朽的梁柱和榫卯。每取下一件旧构件,鲁安都仔细研究其形制与损毁原因,感慨古人之巧思与岁月之无情。
更换新构件时,他们更加精益求精。鲁安手持祖传的墨斗和角尺,反复校验,确保每一个榫卯都严丝合缝,每一根梁柱都安置得恰到好处。汗水浸透了他的粗布衣衫,老茧磨破了一层又一层,但他眼神专注,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宁瑜则立于一旁,并非直接动手,而是以其灵觉,感知着整个城楼结构在修缮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如同医者诊脉,及时指出可能存在的应力集中点或不稳定因素,引导工匠们进行调整。
当最后一根主梁落下,新的榫卯在众人紧张的注视下,一声,完美契合的瞬间,整个城楼似乎发出了一声极其轻微的、如同叹息般的嗡鸣。那原本肉眼可见的歪斜,竟被缓缓校正过来!虽然依旧斑驳,却重新找回了那份挺拔与稳固!
成了!成了!工匠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许多人相拥而泣。
鲁安老泪纵横,抚摸着那新旧的梁柱交接处,喃喃道:祖宗……子孙……总算没有完全辱没门楣……
随后,对城墙其他危险段的加固和修补工作也全面展开。匠作营采用新的灰浆和城砖,仔细填补墙体内部的空洞,修复表面的破损。他们不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真正理解了城墙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构造原理,修补之处,既坚固耐用,又尽量保持了古城原有的风貌与神韵。
在整个修缮过程中,宁瑜不仅传授技艺,更注重传递那种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匠心精神。他常常与工匠们探讨《考工记》、《营造法式》等古籍中的智慧,讲述古代巧匠如鲁班、李春等人的故事,让工匠们明白,他们手中掌握的,不仅仅是谋生的手艺,更是承载着文明与历史的无价之宝。
数月之后,固城城墙的大修工程终于告一段落。尽管无法完全恢复鲁云深时代的巅峰水准,但危局已解,古城重新变得稳固雄浑。新修补的部分,与古老的墙体和谐共存,仿佛岁月留下的新伤,在精心医治后,化为了历史的印记。
竣工那日,固城百姓自发聚集在城楼下,敲锣打鼓,欢庆古城新生。县令欲为宁瑜和鲁安等人请功立碑,再次被宁瑜婉拒。
此城能存,赖历代先贤之匠心,赖鲁安老丈等众工匠之赤诚,赖阖城百姓之协力。宁某不过适逢其会,略尽绵力而已。碑者,立于外;匠心,存乎内。但望此心此志,能如这城墙一般,在此地世代传承,永固不堕。
临行前,鲁安将重新整理、补充了大量心得体会和新技艺的《筑城秘要》(新编)手稿,郑重地交给宁瑜一份。
先生,此乃我等心血所聚,虽不及祖宗之万一,却也融入了新的体悟。恳请先生代为流传,或可使后来者,少走些弯路。
宁瑜郑重接过,点头道:老丈放心,匠心不绝,文明不息。此卷必不会蒙尘。
离开固城很远,宁瑜回望,那座苍龙般的古城墙在夕阳下熠熠生辉,仿佛重新注入了灵魂与活力。它不再仅仅是一道防御工事,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默默诉说着关于传承、匠心与守护的永恒故事。
(第一百零六话《匠心筑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