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一百一十话 :丹青化境

第一百一十话 :丹青化境(2/2)

目录

次日,宁瑜在松雪斋开设画理讲座,不仅老一辈画师悉数到场,连不少年轻画师也偷偷前来聆听。

宁瑜从谢赫六法经营位置骨法用笔随类赋彩。他不仅讲解画理,更现场示范如何通过简单的笔墨表现复杂的意境。

看这远山,宁瑜笔锋轻转,一抹淡墨在纸上化开,不必细描山形,意到即可。观者自能心领神会。

他又画流水,几笔曲折的线条,竟让人仿佛听到潺潺水声。

妙啊!一个年轻画师忍不住惊叹,原来水墨可以如此传神!

宁瑜放下笔,对众人道:诸位可还记得初学画时的心情?那时或许笔法稚嫩,但每下一笔都全神贯注,故而画中自有天真之气。如今技法纯熟,反而被技巧所困,失了本心。

画师们陷入沉思。确实,这些年他们太过追求技法创新、材料名贵,反而忘了绘画最初的快乐。

下阙:意到笔随

品画会当日,墨香县万人空巷。会场设在城中心的文星阁,不仅本地士绅悉数到场,连邻县的书画名家也前来观摩。

赵丹青早早来到会场,指挥弟子悬挂他的得意之作。最大的展位上,那幅《瑶台仙会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金彩夺目,引来阵阵惊叹。

相比之下,松雪斋的展位显得朴素许多。陈老画师悬挂的都是传统水墨画,虽然笔精墨妙,在金光闪闪的《瑶台仙会图》旁,难免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看来胜负已分。有人小声议论。

是啊,赵公子的画如此华美,松雪斋的水墨未免太素了。

赵丹青听到议论,脸上得意之色更浓。

就在这时,宁瑜捧着一卷画轴缓步走入会场。他依旧是一袭青衫,神色从容。

宁先生来了!陈老连忙迎上,您的画......

宁瑜微笑:稍安勿躁。

品画会正式开始,各地名士轮流品评。赵丹青的《瑶台仙会图》果然获得不少赞誉,特别是那些炫目的金彩效果,让见多识广的评委也啧啧称奇。

轮到点评松雪斋的作品时,评委们虽然肯定其笔墨功力,但总觉得在气势上输了一筹。

陈老的山水固然精妙,但比起赵公子的金彩画,未免太过传统了。一位评委直言。

赵丹青闻言,挑衅地看向宁瑜:宁先生,您的画作呢?莫非不敢拿出来示人?

全场目光聚焦在宁瑜身上。

宁瑜不慌不忙,走到会场中央,缓缓展开手中的画轴。

出乎所有人意料,画上竟然一片空白,只有右上角题着四个小字:空谷足音。

会场顿时哗然。

这、这是什么画?

一片空白也算画?

简直是胡闹!

赵丹青更是放声大笑:我还以为是什么惊世之作,原来是一张白纸!宁先生是认输了吗?

宁瑜却神色不变,将画轴挂在展架正中,然后退后几步,对众人道:请诸位静心观画。

起初,众人还议论纷纷,但渐渐地,会场安静下来。奇怪的是,盯着那看得越久,越能感受到某种奇特的意境。

有人仿佛听到幽谷中隐约的脚步声,有人似乎看到云雾缭绕的山谷,还有人感受到一种莫名的禅意。明明纸上空无一物,每个人的脑海中却都浮现出不同的景象。

这、这是怎么回事?一个评委惊讶地站起来,我好像看到了山谷中的兰花!

我听到了流水声!另一个评委惊呼。

赵丹青脸色渐渐变了。他也从画中感受到了某种意境,这意境虽然无形,却比他那幅金彩画更加动人。

宁瑜这才开口:诸君所见所闻,正是画中之意。画者,非止于形色,更在于意境。这张,留白处皆是画意,无色中自具五色。观者心中有什么,便能看到什么。

他转向赵丹青:赵公子,现在你可明白,何为画道真谛?

赵丹青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发现自己在那幅面前,任何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他那幅精心绘制的《瑶台仙会图》,虽然金彩夺目,却只能让人看到表面的华丽。而这张,却让每个人都看到了内心的风景。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评委颤巍巍地站起来,向着宁瑜深深一揖:老朽研习画道六十载,今日方知何为大象无形。先生此画,已入化境!

其他评委纷纷点头称是。

品画会的结果不言而喻。宁瑜的被公认为魁首,不是因为它画了什么,而是因为它让人感受到了画的本质。

赵丹青呆立当场,面如死灰。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第一次拿起画笔时的快乐。那时的他,不在乎用什么颜料,不在乎画得好不好,只是单纯地享受着把心中所想画出来的过程。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变得只在乎技巧、只追求华丽了呢?

我......输了。赵丹青艰难地说出这三个字,我会遵守诺言。

出乎意料的是,宁瑜却摇了摇头:赌约不重要。重要的是,赵公子可还记得初学画时的那份本心?

赵丹青浑身一震,眼中渐渐泛起泪光。

品画会后,墨香县的画风为之一变。画师们不再盲目追求材料的名贵、技法的奇特,而是回归画道本源,注重意境的营造、气韵的表达。

赵丹青果然砸了彩墨轩的招牌,但不是因为赌约,而是为了告别过去的自己。他在原址开设了本心画院,专门指导年轻画师在掌握技法的同时,不忘绘画的初心。

陈老画师将祖传的《绘事微言》重新整理刊印,让古老的画理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

宁瑜在离开墨香县前,留下了一句话:丹青之道,不在笔端,而在心源。若能明心见性,则草木竹石皆可入画;若迷失本心,纵有金彩万千,也不过是俗物一件。

这句话被刻在文星阁的石碑上,成为墨香县画师的座右铭。

多年后,墨香县虽然依旧以画艺闻名,但画风已然返璞归真。这里的画师明白,真正的丹青妙品,不在于用了多少金粉珍珠,而在于画中蕴含了多少天地精神、人生感悟。

而关于那幅的传说,也一直在墨香县流传。有人说它后来显化了山川万物,有人说它化作清风明月,还有人说,它其实一直挂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静心感悟,就能看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空谷,听到那阵足音。

(第一百一十话《丹青化境》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