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话 :善恶之衡(2/2)
严夫子傲然道:“善者,仁义礼智信也!恪守纲常,克己复礼,扶危济困,嫉恶如仇!此乃天理,不容置疑!”
察微生嗤笑一声:“善?不过是利益权衡下的遮羞布!人性本私,趋利避害。所谓善行,多半是为名、为利、或为心安!唯有洞察此幽微,以法度、利害制衡,方是务实之道!”
两人言辞锋利,各执一词,台下众人也随之鼓噪,气氛再度紧张。
宁瑜静静听着,待他们稍歇,方缓缓道:“二位所言,皆有道理。白石先生扬善,旨在引导人心向上,构建理想秩序;黑曜先生察恶,旨在正视人性现实,防范社会风险。此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本可相辅相成。”
“然而,”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台上台下众人,“诸位可曾想过,为何先贤论道,可以并存,而后人传承,却势同水火?只因诸位将‘善’与‘恶’视作了绝对对立、非此即彼之物,执着于分辨、标榜、排斥,却忘了道德之根本,在于‘人’,在于那复杂多变、兼具光明与阴影的‘人心’。”
他一步踏上高台,立于黑白石柱之间。刹那间,两股强大的意念能量如同受到挑衅,猛地向他压来!一股是冰冷僵硬的“至善”规条,试图将他同化;一股是阴郁尖刻的“察恶”之眼,试图窥破他内心的“私念”。
宁瑜身形微微一晃,却并未退缩。他固守本心,如同中流砥柱,承受着这两股极端意念的冲击。他并未运转法力对抗,而是将自身对天道、对人性的感悟,化作一股平和、包容、充满理解与悲悯的意念,如同温暖的阳光,照耀在这对立的两极之间。
“《道德经》有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宁瑜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奇特的安抚力量,“善恶、美丑、是非,皆因相对而立。过度执着于一方,本身便是一种‘偏’。”
“真正的善,并非不染尘埃的纯粹,而是明知人心有私、世道艰难,仍选择怀抱希望,行有益之事;真正的恶,也并非一无是处,其对人性幽暗的洞察,恰是完善制度、防范风险的明镜。”
他指向那白色石柱:“若只知扬善,苛求至善,则易生伪善,失却人情之温暖,变得僵化不仁。”又指向那黑色石柱:“若只知察恶,警惕过度,则易生猜忌,失却人际之信任,变得冷漠阴郁。”
“诸位请看,”宁瑜目光扫过台下众人,“镇上的孩童,嬉笑玩闹,是其天性,可视为‘善’之生机;若嬉闹过度,扰人清静,亦可视为‘恶’之端倪。关键在于引导与分寸,而非简单贴上善恶标签,一味鼓励或打压。”
“那位乞丐,施舍是善,可助其一时;探究其困顿之由,助其自立,是更深层的善;若施舍反致其依赖,则善亦成恶。而若因恐其依赖便全然不施,见其冻馁而无动于衷,这冷漠本身,岂非亦是恶?”
他字字句句,皆从具体情境出发,剖析人心之复杂,阐述善恶之相对与转化。那黑白石柱上的能量,在他这充满“中道”智慧的意念冲击下,开始剧烈地波动起来!那僵化的“善”念,仿佛被注入了人情的温度;那阴冷的“恶”念,仿佛被照见了警示的价值。两股能量依旧对立,却不再那么水火不容,反而在宁瑜的意念引导下,开始出现一丝奇异的……交融?
严夫子与察微生,以及台下众人,都听得怔住了。他们争论了几十年,习惯了非黑即白的思维,从未有人从这样一个超越对立、圆融贯通的角度来阐述善恶。宁瑜的话,如同在他们坚固的心防上,凿开了一丝裂缝。
“那……那依阁下之见,该如何是好?”严夫子语气不再那么强硬,带着一丝困惑。
“中庸之道,至矣乎!”宁瑜引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他解释道,“并非不分善恶,而是不偏执于一端。发乎本心,合乎情理,审时度势,寻求那最恰当、最和谐的‘中节’之处。此即为‘中和’。”
“对于善,我们当倡导、践行,却不必苛求纯粹,要容得下人性的瑕疵与过程的曲折;对于恶,我们当警惕、防范,却不必视若洪水猛兽,要懂得其存在的根源与转化的可能。重要的是秉持一颗公正、仁恕、明智之心,在具体的情境中,做出最适宜的判断与行动。”
随着宁瑜的阐述,他周身那“中和”的意念愈发浩大、纯粹。那黑白石柱上的能量,在这更高层次的道韵感召下,终于不再剧烈对抗,而是如同阴阳鱼般,开始缓缓旋转、交融!那僵化的界限逐渐模糊,白色的“善”念中,多了一份洞察与包容;黑色的“恶”念中,多了一份温度与期许。
轰!
一声轻微的震鸣,并非来自实物,而是源于意念层面。那笼罩全镇数十年的极端对立力场,轰然破碎!那黑白石柱依旧矗立,但其上凝聚的偏执能量已消散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圆融、更加富有生机的平衡气息。
台下众人,只觉脑中“嗡”的一声,仿佛有一层厚重的帷幕被掀开,心神为之一清!多年来根深蒂固的非此即彼观念开始松动,他们看着身边的“对立面”,第一次发现,对方似乎也并不那么面目可憎,其观点也并非全无道理。
严夫子与察微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恍然与羞愧。他们争执半生,原来早已背离了先贤论道切磋学问、启迪智慧的初衷,陷入了门户之见的窠臼。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严夫子长叹一声,对着宁瑜深深一揖。察微生也默然拱手。
宁瑜散去神通,对众人道:“善恶之衡,存乎一心。望诸位日后,能摒弃门户之见,常怀中和之念,明辨是非而不偏执,洞察幽微而不失仁心,使这衡允镇,真正名副其实。”
此后,衡允镇的风气开始悄然改变。虽然“白派”与“黑派”的称呼一时难改,但彼此间的尖锐对立大为缓和。他们开始尝试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互相借鉴对方的合理之处。那善恶台,不再是争论的战场,而渐渐成了交流思想、探讨社区事务的场所。
宁瑜在镇中又停留了许久,引导人们学习儒家“忠恕之道”、道家“阴阳平衡”等蕴含中道智慧的经典,帮助他们建立更加成熟、包容的道德观。
临行前,衡允镇的百姓,无论昔日属于哪一派,都齐聚镇口为宁瑜送行。严夫子与察微生共同代表全镇,将一块天然形成的、黑白分明却又浑然一体的太极石佩赠予宁瑜。
“先生,此石生于先贤祠后山,暗合阴阳之道。愿先生持之,常怀中和之心,明辨世间万象。”
宁瑜接过这温润的石佩,感受到其中那动态的平衡与和谐的韵律,笑道:“善恶在心,不在石。愿此地从此,人心允衡,和光同尘。”
他转身,踏着山间弥漫的晨雾,走向远方。身后,衡允镇在那逐渐交融的晨光中,仿佛卸下了沉重的枷锁,焕发出新的生机。宁瑜知道,这片土地上的道德之衡,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支点。而关于善恶、偏执与中和的领悟,将如这太极石佩,在他心中永恒流转,指引着他未来的路途。
(第一百三十一话《善恶之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