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一百六十四话 :匠魂传接

第一百六十四话 :匠魂传接(2/2)

目录

看着这一老一少讨论得热火朝天,宁瑜和阿翎相视一笑。

然而,好景不长。几天后,李干部又来了,这次带着正式的文件。

常师傅,组织上已经批准了景泰蓝工艺改革方案。李干部把文件放在桌上,下个月就开始在工艺美术厂试生产。您要是愿意,可以去当技术顾问。

常继先看着那份《景泰蓝生产工艺现代化改革方案》,手都在发抖。方案里提出要用机器压制铜胎,用化学染料代替矿物釉料,用电炉统一烧制...

这...这还是景泰蓝吗?常继先的声音颤抖。

常师傅,要向前看嘛。李干部不以为然,这样生产出来的景泰蓝,成本能降低十倍,产量能提高百倍。国家需要外汇,人民需要就业,您要理解。

周晓梅忍不住插话:李干部,传统工艺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独特性。如果都改成机械化生产,那和普通的搪瓷制品有什么区别?

小同志,你还年轻,不懂。李干部摆摆手,现在是新中国,一切都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就在这时,院子里又来了一群人。这次是几个外国友人,在翻译的陪同下来参观景泰蓝制作。

太神奇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外宾惊叹道,这简直是金属上的刺绣!

通过翻译,常继先得知这些是来自苏联和东欧的艺术家,专门来中国考察传统工艺。他们对景泰蓝的精湛技艺赞不绝口,当场就订购了好几件作品。

在苏联,我们也十分重视传统工艺的保护。一位苏联艺术家通过翻译说,我们认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应该好好保存和发展。

外宾们离开后,李干部的态度明显软化了些。但他还是坚持:常师傅,外宾喜欢是好事,但我们要面向大众啊。

这场传统与创新的争论,似乎陷入了僵局。

转机出现在一个月后。周晓梅从学校带回了一个消息:国家准备举办全国工艺美术展览,选拔优秀的传统工艺品出国展览。

常爷爷,这是个好机会!周晓梅兴奋地说,只要我们做出一件能够代表新中国气象的景泰蓝作品,就能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常继先被说动了。但是,做什么呢?传统的样式虽然精美,但确实缺乏时代气息;全新的设计又可能失去景泰蓝的特色。

就在众人苦思冥想时,阿翎提出了一个建议:为什么不把传统技艺和新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呢?比如,用景泰蓝表现祖国的壮丽山河?

这个想法点亮了常继先心中的明灯。他想起年轻时游历过的名山大川,想起新中国建设的热火朝天,一个创意在脑海中逐渐成型。

我们要做一件万里江山瓶常继先激动地说,瓶身展现祖国的壮丽山河,瓶颈装饰工农兵形象,瓶底刻上国徽。要用最传统的技艺,表现最新时代的内容!

这个想法让所有人都兴奋起来。但是,制作这样一件作品,难度极大。首先要解决的是设计问题——如何在有限的瓶身上表现万里江山?其次是技术问题——传统的景泰蓝釉色能否表现出现代山水的气韵?

周晓梅主动请缨:常爷爷,设计交给我!我在学校学过构图和色彩。

常继先点点头,又摇摇头:设计你可以帮忙,但最关键的点蓝和烧制,必须我亲自来。这不是普通的景泰蓝,这是要凝聚常家十六代人心血的作品!

下阙:匠心永传

制作万里江山瓶的过程异常艰辛。常继先不顾病体,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周晓梅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就来作坊帮忙。宁瑜和阿翎也留下来协助,宁瑜用术法稳定作坊的气场,阿翎则用仙气滋养那些脆弱的釉料。

最困难的是点蓝工序。为了表现长江的浩荡、黄河的雄浑、长城的巍峨,常继先要调配出上百种不同的蓝色釉料。从靛青到天蓝,从湖色到海青,每一种都要经过反复试验。

景泰蓝最难的就是蓝色,常继先一边调配釉料一边解释,因为蓝色釉料的主要成分是钴料,对温度和火候最敏感。温度差一度,颜色就完全不一样。

有一次,在烧制长江图案时,因为火候稍有偏差,整个瓶身的蓝色都变成了暗灰色。常继先没有气馁,而是仔细记录下这次失败的经验。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失败。他在工作日志上认真写道,这一次火候过了三分钟,蓝色发灰。下次要减两分钟试试。

周晓梅被老师傅的执着深深感动。她不仅学习景泰蓝的技艺,更学习那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常爷爷,我明白了。有一天,周晓梅突然说,景泰蓝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修行。每一件作品,都是匠人与材料的对话,是心与手的共鸣。

常继先欣慰地笑了:丫头,你终于懂了。手艺可以学,但匠心需要悟。

就在作品即将完成时,又发生了一个意外。李干部带着几个人来到作坊,说这里要被征用改建为工人宿舍。

常师傅,组织上已经给您安排了新住处。李干部说,这里下个月就要拆了。

常继先如遭雷击,手中的点蓝工具地掉在地上。周晓梅急忙护在未完成的作品前:不能拆!这里不仅是作坊,更是六百年的传承啊!

小同志,这是城市建设需要。李干部无奈地说,北京要发展,这些老胡同都要改造。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宁瑜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阿翎去请来了前几天来参观的外国友人,还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

外宾和学者们看到半成品的万里江山瓶,都惊叹不已。苏联艺术家激动地说:这是无价之宝!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艺术瑰宝!

在各方努力下,市政府特批保留老天利景泰蓝作坊,并将其列为传统工艺保护单位。李干部也改变了态度,主动帮助申请保护和发展的经费。

三个月后,万里江山瓶终于完成。这件作品高达一米,瓶身以深蓝为底,用各种层次的蓝色表现出长江黄河的奔腾、三山五岳的雄奇;瓶颈处,工农兵形象的浮雕在景泰蓝的映衬下格外生动;瓶底,国徽庄严而神圣。

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上,万里江山瓶引起了轰动。不仅获得了特等奖,还被选送出国展览,成为新中国工艺美术的代表作。

更让人欣慰的是,展览结束后,国家正式成立了北京景泰蓝工艺保护与发展中心,常继先被聘为终身艺术指导,周晓梅毕业后也来到这里工作。

在中心的成立仪式上,常继先动情地说:传统不是守旧,创新不是抛弃。我们要在传承中创新,让六百年的手艺在新中国焕发新的生机!

如今,走进装修一新的老天利景泰蓝作坊,既能看到老师傅们在用传统技艺制作精品,也能看到年轻人在尝试新的设计和工艺。这里不仅是生产基地,也成了工艺美术的教学基地,经常有学生和外国友人来参观学习。

临别时,常继先将一件小小的景泰蓝挂件送给宁瑜和阿翎。那是一只白鹤展翅的图案,在蓝底的映衬下格外生动。

这是我们合作完成的第一件作品,常继先说,愿它保佑二位平安。

阿翎却道:最珍贵的不是这件器物,而是器物中蕴含的匠心。只要匠心不灭,手艺就会永远传承。

宁瑜望着作坊中忙碌的身影,轻声道:是啊,时代在变,技艺在变,但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永远不会变。这或许就是中国工艺能够传承千年的奥秘。

离开打磨厂胡同时,夕阳正好。金色的阳光洒在青砖灰瓦上,作坊里传来的敲打声清脆而富有节奏,像是在为这座古老而又新生的城市伴奏。

而景泰蓝的故事,还将在一代代匠人的手中,继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