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幽灵”的伪装(2/2)
广域侦测扫描刚刚掠过这片区域。数据显示,考古站被标记为“废弃前哨站,无生命迹象”。扫描能量在伪装层表面滑过,没有产生任何有意义的反射。
他轻轻吐出一口气。
但这短暂的胜利很快被新的发现打破。在分析侦测系统的反馈数据时,他注意到一个异常现象:扫描波的某个频段出现了微弱的谐振。这不是他伪装系统的一部分,而是来自考古站深处。
跟随这个线索,他在站内最古老的区域发现了一组休眠的服务器。它们比考古站本身还要古老,外壳上刻着已经模糊的星际勘探局徽章。
激活这些服务器花费了他大半夜的时间。当最后一道权限解锁,屏幕上浮现出的不是他预想中的勘探数据,而是一系列复杂的环境模拟程序。这些程序能够生成近乎完美的地质活动模拟信号,远比他自制的伪装系统精密得多。
原来这座考古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伪装。
他继续深入挖掘,在服务器的最底层发现了一个加密日志。解密后的内容让他怔在原地。
日志记载,这座站点最初确实是一处考古前哨,但在二十年前被改造成了一个“幽灵站点”。它的真正使命是监视荒原深处的某个信号源——那个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的诡异蓝光。
而更令人不安的是,日志提到所有试图直接探测那个信号源的前哨站都神秘地停止了运转。只有保持完美的伪装,才能在这片荒原上存活。
控制台的计时器显示,距离下一次广域侦测还有六小时。他重新投入工作,将新发现的模拟程序整合进自己的伪装系统。这个过程需要极其精细的调整,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让整个伪装网络崩塌。
当黎明的第一缕光线染红东方的地平线时,他完成了系统的升级。新的伪装网络不仅能够隐藏他的存在,还能主动生成符合当地地质特征的环境信号。考古站现在就像荒原上的一块普通岩石,不会引起任何注意。
他靠在控制台前,感受着系统平稳运行的嗡鸣。这种嗡鸣与荒原的环境噪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透过观测窗,他看见晨光中的沙丘泛起细碎的金色。那些飘荡在空气中的信息噪音似乎变得更加清晰了,像是无数细小的声音在耳边低语。其中某个频率引起了他的注意——它规律得不像自然现象。
调出分析界面,他将那个频率分离出来。经过降噪和增强,一段模糊的音频逐渐显现。那是一个重复的摩斯电码信号,内容很简单,但令人费解。
“注意阴影。”
他反复播放这段信号,试图找出它的来源。但信号像是从荒原的各个方向同时传来,又或者,它本就是环境噪音的一部分。
新的谜团出现了。在这片被信息噪音笼罩的荒原上,伪装或许能让他躲过联邦的监视,但显然,有些东西是藏不住的。
控制台显示,距离下一次蓝光现象预计出现还有五十三小时。他需要在那之前,让自己的伪装更加完美。
因为直觉告诉他,那个蓝光不仅能看见表面的伪装,还能看透更深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