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葫芦戏寇我在北平扒裤衩 > 第73章 葫芦的“借箭计”:仓库物资大挪移

第73章 葫芦的“借箭计”:仓库物资大挪移(1/2)

目录

与平原游击队那次无声的邂逅后,龙渊继续在冀南敌后穿梭。他手中的麦秆蚱蜢像一枚无声的护身符,虽然尚未再次动用,却让他感觉与这片土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他像一个勤恳的邮差,修复着被破坏的交通线,传递着希望的火种,同时也更深入地了解了敌后军民面临的严峻困境——除了无处不在的军事压力,最致命的还是物资的极度匮乏,尤其是药品、食盐和武器弹药。

这天,他抵达了冀南的一个重要节点——位于滏阳河畔的柳林镇。镇子不大,但因水陆交通便利,被日军占据后,设立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后勤补给仓库,囤积着从周边搜刮来的粮食、布匹,以及运往前线的部分军火和药品。这个仓库,如同一个毒瘤,滋养着盘踞在附近的日伪军,也卡住了周边抗日武装的咽喉。

当地地下党的负责人老周,一个面容黝黑、眼神里透着坚韧的汉子,向龙渊详细介绍了仓库的情况。

“仓库守备很严,有一个小队的鬼子和一个连的伪军把守,四周有铁丝网,炮楼上的探照灯晚上亮得跟白天似的。”老周叹了口气,“咱们游击队缺枪少药,眼看着鬼子把咱们的东西囤在那里,却拿不出来,心里憋屈啊!”

龙渊看着老周桌上那张简陋的仓库草图,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强攻肯定不行,游击队那点家底,经不起消耗。但他的能力,或许可以换个思路。

“周书记,如果我们不进去拿,而是让里面的东西……自己‘走’出来呢?”龙渊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老周一愣:“自己走出来?龙同志,你的意思是?”

龙渊没有直接解释,而是问道:“咱们游击队,最缺的是什么?有没有绝对可靠、并且足够隐蔽的接收地点?”

老周虽然满心疑惑,但还是立刻回答:“最缺的是药品、弹药和食盐!接收地点……镇子往西二十里,有个废弃的砖窑,地方很偏僻,是我们一个秘密联络点,绝对可靠!”

“好!”龙渊点了点头,“通知游击队的同志,明天晚上,带足人手和运输工具,去砖窑等着接收物资。记住,动静要小。”

老周将信将疑,但看着龙渊那不容置疑的自信,还是选择相信这位上级派来的“特殊”同志。

第二天深夜,月黑风高。柳林镇日军仓库如同一个沉睡的巨兽,探照灯的光柱规律地扫过围墙内外。守卫的日伪士兵抱着枪,打着哈欠,浑然不知一场针对他们“家底”的惊天“盗窃”案正在上演。

龙渊并没有靠近仓库,他选择在镇外一处可以遥望仓库的高坡上。这个距离,在他的有效操控范围之内。他的感知力如同无形的触手,轻松穿透了铁丝网和墙壁,深入仓库内部。

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物资清晰地呈现在他的“眼前”:一箱箱标注着日文的步枪子弹、手榴弹;一捆捆崭新的军服和棉被;更重要的是,在靠里的几个架子上,整齐码放着的正是磺胺粉、急救包等紧缺药品,以及几十袋雪白的食盐!

“闹闹,”龙渊在心中发出指令,带着一丝“借花献佛”的快意,“开始干活了!目标,仓库内所有药品、三分之二的弹药、一半的食盐和部分军服被褥……分批次,‘转移’到西边二十里外那个废弃砖窑的空地上!注意避开守卫,动作要轻。”

葫闹闹传递来一股跃跃欲试的意念。这种大规模的“物资转移”,对它来说也是一种新奇的体验。空间之力开始无声地涌动。

仓库内,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堆放药品的架子前,一名伪军哨兵刚打了个盹,迷迷糊糊地睁开眼,觉得架子上的箱子好像……稀疏了一点?他揉了揉眼睛,再看过去,似乎又没什么变化。他嘟囔了一句“见鬼了”,又靠墙打起了瞌睡。他并不知道,就在他打盹的瞬间,几箱珍贵的磺胺粉已经不翼而飞。

存放弹药的区域,沉重的木箱一个个悄然消失,仿佛被地面吞噬。旁边的食盐垛,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矮”下去。

所有这些物资,都在下一刻,凭空出现在了二十里外那个废弃砖窑的院子里,堆积得如同小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